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循环”以艺术姿态卷土重来
程国政 姜锡祥
■ 不是艺术家的点化,曾经的管网能如此有艺术感?
■ 再生材料配上深奥的灯光,当然酷毙了
■ 老房子,今天成了艺术家手下的大装置
  ◆ 程国政 文 姜锡祥 摄

  9月上旬,南京市秦淮区尚书巷附近几栋面临拆迁的老居民楼中,发现大量刻有砖文的城砖,这些大概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居然是用600年前的明城墙砖造成的,这不禁让人想到最近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循环设计”上,原来“循环”、“回收”从来不是新词,它们只是卷土归来了。

  近日,日本东京成为202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办奥运,场馆当然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15天的赛期该设计怎样的场馆?联想到伦敦奥运“临时”大旗下的循环设计,一种新概念的案例模式,让人们看到环保理念正在渗透建筑设计。

  观伦敦奥运 场馆各领风骚

  刚过去的伦敦奥运会堪称循环设计的典范。有点类似中国鸟巢的“伦敦碗”和“鸟巢”最大的不同是,这个能容纳8万观众的主场馆,其5万座位都是临时的。在赛后,伦敦碗就变身成了容纳2.5万人的小型体育场,其他5万座位都被别处买走了再用。

  不仅主场馆,伦敦的许多比赛场馆都是循环设计的艺术作品。篮球馆是伦敦奥运会场馆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长方形的身材、白色外观、凹凸不同的柔软立面,乍一看,跟北京奥运“水立方”颇为神似。但篮球馆也是临时建筑,赛会期间承担了篮球、手球、残疾人轮椅篮球和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12小时就可变换用途。“临时场馆看起来有贵气,就要艺术上场。”奥运会筹建局理查德·杰克逊介绍,篮球馆内的大部分赛事都在夜间举行,因此灯光系统就成为整个设计方案重中之重。设计师构思了一个“盒中之盒”,用两层特殊塑料薄膜作“衣裳”,灯都安身在两层薄膜间,于是每到夜晚,朦胧、魔幻的灯光效果让场内场外齐惊艳:某支队伍处于领先状态,馆内的灯光就成了它的“粉丝”,灯光颜色和领先球队颜色一样。篮球馆衣服的“薄雾般”视觉效果和“泡泡状”外观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树回收意识 铺张走向实用

  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还未开幕,伦敦就为赛后场馆的拆除找好了下家。查德·杰克逊介绍,这些买家包括英国各地市政部门、高校和一些准备举办其他国际项目的单位,当然还包括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说不定你就能在2016年的奥运会场馆中遇上伦敦的材料。”精彩的伦敦奥运会可称作是人类历史上从炫耀走向高效,从铺张走向实用,从张扬技术走向人性奥运会的一座里程碑,其间艺术的奇妙作用大可咀嚼。

  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循环设计的艺术史。但工业革命以来,由于获取手段的飞速进步,人类渐渐不愿费时费力在旧基础上“化”出新作品,因此最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制造的资源浪费比以往耗费的总和还要多。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循环设计又渐成“大道”,从房屋到日常用品,艺术就成为“点化”它们的神器。

  以艺术的名义,原本废弃的钢铁、塑料、玻璃、纸张,甚至电子废弃物,都成为了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品:毕加索用旧的自行车座和车把手创作的著名“公牛头”;美国垃圾艺术家李奥·塞维尔从自家附近垃圾场里挑选再创意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德国园林设计师拉兹设计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大量利用了原场地上大量废弃的材料,被他用来铺了“金属广场”;荷兰设计师特伊欧瑞米的牛奶瓶吊灯,用12只回收的标准牛奶瓶经磨砂处理后做成,既人性化又很浪漫。

  以艺术之名 留下时代印记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些年笔者穿梭在老房子、旧工厂中,看着它们变身为创意工场、时装秀场、论坛举办地,硬山顶、半坡顶、平屋顶的房子,一个个都被收拾得体体面面,只是与往日大不同的是,顶上的桁架和室内的墙壁或被刷上浅浅的乳白、淡淡的米黄,或是塑个调皮的卡通,空间立刻干净、诗意起来。

  循环设计,也称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未来设计,它们都是为“人”的设计。为人的设计当然要让人更好、更便利地生活,要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有诗意和更适宜。何为合适?比如说,在杯子手握的部位加上防滑面,在浴缸的底部依照人体的形状拿捏成流线型,在椅子中间为臀部留出恰恰好的凹凸,细节做好了,机械的器物就人性了起来。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花板设计成便于阳光造访的形状,地下空间留个“道”让植物沐浴雨露,让屋顶流线起伏就可以很好地应对雨雪,人看着房子也就有了轻盈飘逸之感;而且,每个人的历史都值得纪念,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迹,为我们在家中留扇照片墙,说不定照片里的那些物件都是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呢,设计创意一点化,空间立刻就生动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民生上海
   第A19版:民生上海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循环”以艺术姿态卷土重来
本期导读
“捡垃圾”才好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循环”以艺术姿态卷土重来 2013-09-28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