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涂鸦能否成为殿堂艺术?
寿达林
■ 巴塞罗那Esade商学院,校园涂鸦装点环境也很美 钟媚 摄
■ 沈阳地铁1号线车厢内,布满整个车厢地面的3D涂鸦,逼真的效果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 巴斯奎特 图IC
■ 巴斯奎特作品《在意大利》 图IC
  ◆ 寿达林(本刊特约评论员纽约专稿)

  由纽约艺术家巴斯奎特创作的一幅名为《无题》的杰作将领军12月16日的伦敦邦瀚斯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估价高达80万—120万英镑。最近,这则消息一出让不少人大吃一惊,原因无他,只因巴斯奎特是纽约著名的涂鸦艺术家,而《无题》正是他经典的涂鸦代表作。

  如今,多元化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备受争议的涂鸦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了呢?

  ● 偏激、肆意,是很多人心中觉得最适合形容涂鸦的词,在巴斯奎特的涂鸦艺术中,也的确如此。如今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走红,有名人效应的功劳,但也少不了人们对涂鸦艺术本身更宽容的看待。

  在美国纽约土生土长的巴斯奎特(1960.10.22-1988.8.12)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那么出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待涂鸦艺术毕竟没有西方人那样热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巴斯奎特依照我们的标准来判断的话,可能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正派”的人。

  这位充满才华的黑人艺术家年仅28岁早早地离开了世界,是因为过量服用海洛因,他逃学成了一个真正的街头小混混,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人生用八个字可以概括:泡妞,吸毒,打架,涂鸦。在他的涂鸦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心中对他眼中的世界的病态感悟,他的作品并不是充斥着绚丽的画技,而是经常以一种类似于儿童绘画般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显得光怪陆离却又纯粹直白。这样的涂鸦艺术至今仍然是很多美国涂鸦爱好者所追崇的境界。

  另外,除了变形的人物和场景,巴斯奎特的作品中往往少不了符号和文字。纵观他所有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经常使用的符号和文字是有选择的,可以说是巴斯奎特自己自成一套特有的系统。作为生长在美国的黑人,他从小所看到的社会阴暗面更加深沉,然而他的涂鸦中所蕴含的,并非满腔愤怒,而是一种复杂的冷静思考与无处不在的神秘感,或许正是源于此。这也就能容易让人理解,为什么巴斯奎特的涂鸦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一如既往地被追捧、被解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巴斯奎特的艺术语言都能让不同人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

  巴斯奎特的涂鸦之所以被迎进殿堂,不得不归功于他注入作品中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换句话说,他的作品会说话,是有生命的艺术。

  ● 不同于以往在房子外墙上拿着五颜六色的喷漆进行随心所欲的喷涂,近些年正悄然流行起来的3D涂鸦艺术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精准地构思,细心地绘制,成就了这些不再与环境为敌的和谐之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涂鸦艺术的目的似乎也逐渐脱离了追求刺激与宣泄的模式,转而开始更多地关注环境,并且让作品融入环境,让看到的人不仅会心一笑,更忍不住上前互动一番。

  如果你每天都会经过的马路突然变成了溪谷和瀑布,你会作何感想?也许你会先被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像《2012》里那样地球表面发生了巨变;等回过神来,你也许就会被这精湛的构思所震撼,覆盖了整段马路的涂鸦不再充满对社会的讽刺,而是有趣亲切的,路人经过必定会忍不住举起相机或者手机,照下充满“惊险”的一幕。

  不仅是室外的大幅创作,室内的商场也是涂鸦艺术走近老百姓的好去处。这不,有两位调皮的年轻女孩正大胆地站在自动扶梯扶手上,与“地下”正在举办舞会的男女们同样欢乐;还有一位则更厉害,他站在破土而出的大鲨鱼鼻尖儿上,轻松自在的样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像这样完全放置在人员流动最密集处的3D涂鸦如今非常流行,它们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乐趣,怎叫人不喜爱?

  其实不单是国外,国内也已经有不少有意思的3D涂鸦登堂入室了。沈阳地铁一号线某列车被改造了,两旁坐着的乘客脚踩着坑洼不平的岩石,而站在中间的客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只能抓紧扶手,以免“掉”进裂缝中。这个画面出现在空间密闭的地铁车厢,似乎是为了将自然风光带进都市,顺便也给忙碌的人们一点惊喜和惊讶。无论创作场景如何,这些以假乱真的3D涂鸦都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 在国内当代艺术发展中,涂鸦艺术的生存空间并不大,难登大雅之堂的印象似乎至今还是国内对涂鸦的主流看法。可是,在各种新媒体、各种新材料被用来创造当代艺术的今天,这样的观念难道不是成了一种“偏见”吗?

  涂鸦艺术的主战场是美国,不过如今,我们身边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我们的涂鸦尽管也有画工卓越者,但两极分化还是挺明显,要不就是一些杂乱的情感宣泄,要不就是一本正经地将完全可以画在画布上的东西放大到墙上而已,能够真正充满灵魂的实在寥寥无几。

  上海有几处有名的涂鸦墙,在民间其实很受欢迎,比如甜爱路涂鸦墙、莫干山路涂鸦墙等等,它们的形成也是涂鸦爱好者自发自主地聚集才有了游客争相前往的这些特殊的景点。尽管他们有些张扬不羁,但却恰恰展现的是上海新新人类的精神面貌,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最喜欢涂鸦的原因。可是,尽管网友们纷纷好评,甜爱路也好,莫干山路也罢,这些个出了名的涂鸦墙依旧逃不过被拆除或被迁移的危机。会有拆除的声音出现说明在城市决策者眼中,涂鸦并非是“城市装饰品”,相反,它们的出现是会“影响市容”的。

  不能否认,即便在涂鸦艺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样的反对声也是存在的,所以涂鸦艺术至今还未能跻身为所谓的殿堂艺术。巴斯奎特的涂鸦作品能够拥有如此高的收藏价值固然是巴斯奎特本身的魅力所致,但在今天看来,也证明了涂鸦艺术正在不断被接受,越来越亲民。

  涂鸦能否成为殿堂艺术不是简单地对涂鸦艺术价值评价的是非题,而是对当代艺术多元化内涵的不断延展,这一问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思考中却能产生无限可能。

  (本刊美国纽约23日专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民生上海
   第A19版:民生上海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涂鸦能否成为殿堂艺术?
空间共鸣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涂鸦能否成为殿堂艺术? 2013-09-28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