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据载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共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然而,这部煌煌巨著却命途多舛,大抵散佚。它的书目、内容,它的前世今生成了学界关注的一个谜题。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大典》,诏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内容包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遂不厌浩繁,搜辑此书。于是,集明初三千儒臣学者,经过八年沥血呕心的辛勤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大典,它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历古至明的中华文明,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秘典佚文8000余种,明成祖作序赞曰:“包括宇宙之广,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精粗,粲然明备。”可谓是收罗至广、囊括一切的宝典,所以历来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大英百科全书》尊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巨著藏事后,由于卷帙浩瀚,无法剞劂,仅手录一部于文渊阁,称为“永乐正本”,后于1421年移置北京新宫文楼,奇怪的是此本至明末已不见踪迹,一说毁于兵燹,一说陪葬嘉靖帝深埋永陵,备皇帝在地下捡读了。
另有“嘉靖副本”,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殃及文楼,酷爱《大典》的嘉靖帝曾一夜四下圣旨抢救。嘉靖帝下令将《大典》誊抄一部另存,于公元1567年完工,与“永乐正本”版式、装帧如出一辙,藏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移置翰林院敬一亭。匪夷所思的是这部深藏秘宫的宝典也不断地流失,不断地亡佚。到编撰《四库全书》时,乾隆命查点“嘉靖副本”,发现已散佚二千余册。而流失和散佚仍在继续中,至光绪二十年,翁同龢检点时,《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只剩八百余册了,稀世珍宝,几被蚕食殆尽,然厄运仍未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烧杀掳掠,仅剩的八百余册《大典》被焚、被掠,荡然无存了。
后来,康有为曾见过流落在巴黎的一册《大典》,重金购得,亲笔题字:“是书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乱散出,昔在巴黎见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购得之(一册),希世之宝也。”封底内页墨笔题跋云:“吾既得《图书集成》,为清朝巨典之秘笈,明世以《永乐大典》为至巨,又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间所得见。自经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国,余亟欲得之而苦其难,今不意竟落吾手。此虽重录(指“嘉靖副本”),非永乐原本,然亦三百余年物,至可宝矣。”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和学者十分重视存世《大典》的搜罗和研考,部分散佚海外的“嘉靖副本”的原本虽然难以重返故国,幸通过各种努力获得《大典》影印本八百余卷,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797卷的影印本,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又影印了极其珍贵的《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今天,凡813卷《大典》得以重见天日,曷胜庆幸,然与全帙《大典》一万一千余册相较,还是不免令人扼腕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