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车”非彼“战车”
当“十三年式机动战车”公布伊始,一些中文报刊将其称为“机动坦克”或“轮式坦克”。不过,有军事专家表示,尽管日语中“战车”一词通常对应“坦克”,但它也可用于其他战斗车辆。从外形和性能来看,“十三年式机动战车”其实是“轮式突击炮”或“轮式坦克歼击车”,即在轮式装甲底盘上安装中大口径火炮,用于猎杀装甲目标或打击坚固工事的车辆。因此,可将其简称为“13式轮突”。
说起“13式轮突”的问世,离不开日本这些年向海外派兵所受到的“震撼”。日本《军事研究》杂志披露,2003年美国终结萨达姆政权后,呼吁其他盟国也向伊拉克派兵,“共创自由天地”。日本趁机突破“和平宪法”,派遣自卫队远赴中东,自卫队甚至内部规定:“无需警告便可射杀被认为有威胁的目标”。而这支日本海外派遣队的主要装备就是2002年开始列装的96式轮式装甲车。
在与美军联合执勤时,自卫队员发现96式装甲车弊端极多。最突出的缺点是,该型车底部扁平,两侧垂下,呈现“倒V形”,这种设计不仅不能分散地雷爆炸的能量,反而会造成“聚能效应”,使战车更易受损。另外,该型车的装甲只能抵御7.62毫米口径的步枪子弹,威力稍大的枪弹就能把它打个“透心凉”。许多自卫队员抱怨说:“这简直是让我们送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陆上装备研究所)于2008年启动新型轮式装甲突击车辆的开发工作,迄今研发总费用已累计达到179亿日元。日本政府2010年提出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更是强调“动态防卫力”,给以轮式突击车为代表的轻量化装甲车辆研制项目打了一针“强心剂”。
不求对抗主战坦克
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13式轮突”采用四轴八轮设计,车长8.45米,宽2.98米,高2.87米,配备四缸水冷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依托液气悬挂系统,公路行驶速度和乘坐舒适性颇有保障,据悉,该车最高公路时速为100千米/小时,最高续行里程接近1000千米。该车战斗全重约26吨,可通过日本购买的美制C-130运输机或国产C-2运输机空运。该型车采用全焊接单壳钢装甲结构,虽然其装甲厚度没有公开,但根据车体重量推测,其正面装甲约25毫米,侧面约15毫米,可抵御小口径炮弹和12.7毫米口径重机枪子弹。
相对于饱受诟病的96式装甲车,“13式轮突”的技术优势在于超强的公路机动性能。它采用的大直径米其林轮胎能紧密接触松软地面,在低速越野行驶时,可通过胎压调节系统调低轮胎压力,增大轮胎接地面积,提高车辆的通过能力。在轮胎内侧嵌入了硬质骨架,即使轮胎中弹漏气,其硬质骨架也能支撑车体重量,虽然不能高速行驶,但也不会因此趴窝。
“13式轮突”安装的炮塔外形酷似10式坦克,但尺寸变得“袖珍”,配备了改进型高初速105毫米口径火炮,与日本现役74式坦克相比,其工作压力极限提高20%,炮口制退器的效能提高70%,使火炮射击后坐力低于15吨。日本专家估计,该型火炮的威力虽不如邻国主战坦克配备的主炮,但也能在2000米距离上穿透3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更重要的是,该型车的液气悬挂装置针对多山环境进行了优化,使行驶平稳性和越野能力大大提高。通过车载液压系统还可调节车身姿态,实现车身侧倾,不仅能增强车辆的地形适应性,还能拓展火炮射击角度,以便打击藏在死角的目标。当然,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一些可靠性和使用成本问题——与传统采用扭杆悬挂的战车相比,该型车的维护过程存在较多麻烦,造价也不便宜。
将作为“车族”发展
让人疑惑的是,大多数国家会根据一种轮式装甲车辆底盘,衍生发展出包括轮式突击车在内的多种战斗车辆,从而形成车族。这种做法在简化后勤和降低采购成本方面很有效,可是日本却“剑走偏锋”,完全从头研制功能单一的轮式突击车专用底盘,而且此类战车产量肯定不大,势必造成资源浪费。曾有日本刊物设想基于“13式轮突”底盘发展安装毒刺导弹的野战防空战车,或只安装几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充当治安巡逻车,但从目前来看,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还没有这样的打算,因为“13式轮突”要服役还要过好几道试验关。 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