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演身边事
【“社戏凌云”剧社】 徐汇区“社戏凌云”剧社70岁高龄的楼组长盛阿姨本色出演《心门》中的楼组长,带着自己的宠物狗成功说服58岁的范东平扮演的张伯伯走出家门。而那只充满童真和情趣的宠物狗则由区人大代表卫华扮演。
【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年龄仅5岁至16岁的孩子们,上演了一场与少年雷锋跨时空交流的儿童剧《我要当标兵》,教会孩子如何去学雷锋。
【二十多位中外居民】 话剧大赛决赛中,6至82岁的全年龄人群演绎了自创的《上海的态度》,得分却垫底。但这些分别为社区居民、白领、外来务工者、电视台主持人、回族同胞、德国摄影师等二十多名普通市民倒并不气馁。他们表示“如果以后还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定报名参加”。
2. 针砭时弊
大赛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入戏”——
■ 崇明县竖新镇群乐文艺团队,让农民放下锄头,走上舞台,以《把关》演绎廉洁村支部书记拒收礼的故事;
■ 上海申通集团的《一呼柏应》由男职工反串柏阿姨将地铁不文明现象以搞笑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 中国剧协上海(虹口)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则通过《拉链夫妻》批评了当下为逃税而离婚的社会热点;
■ 劳改释放人员万某某以亲身经历写出了小品《男保姆》, 以表达对社会关爱的感动。他在舞台上声泪俱下地说“大伯大婶们,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时,观众无不动容。
话剧原创力从生活中撷取灵感,尤其是反映都市白领工作与生活的作品占据了决赛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静安区文化馆戏剧小谷的原创白领心理剧《抹杀》、浦东新区星乐原话剧社的《人生嘉年华》、徐汇区左右手话剧社的《徐家汇公园》等。
3. 跨界创新
小品属于戏剧,相声属于曲艺,而带来这出精彩小品表演的北站街道田耘曲艺队原本却是一支地地道道的相声社团。
一些曲艺、话剧团队跨界演小品,为小品带来更多其他艺术元素。闸北区田耘曲艺队以相声而闻名,他们在相声中融入表演,为自己的小品增添了更多的语言魅力。上海滑稽笑朋友工作室则将滑稽剧元素引入小品,令小品充满了海派幽默;黄浦区外滩街道诗歌社则运用话剧中的荒诞、并辅以三簧,为小品增加了新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而取材于电影,成型于话剧的作品也不在少数。黄浦区上海诗剧社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与杨浦区四平街道同济大学壹零话剧社的《鸠占鹊巢》的创意分别来自电影《泰坦尼克号》和《乌鸦与麻雀》。而硬座车厢中文即兴喜剧团的《中文即兴喜剧》、白领驿家“壹个剧社”的《壹个朋友》等则尝试以“观演互动”、“即兴创作”的创新形式为广大市民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剧场体验。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