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是王六千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杭州龚自珍纪念馆,绍兴柯岩风景区普照寺,泰州望海楼,威海华夏城等国内古建筑群,都出自这位乡村木匠的手笔。
乡村木匠无师自通
今年68岁的王六千,出生于新昌县梅渚镇定坂村。初中毕业时,王六千的父母让他去学木匠,以便日后吃穿不愁。
按照当时规矩,跟师傅学艺要3年,3年里不给工钱只管饭。于是王六千便自学木匠手艺,开始,他研究家里的木家具,有时候去邻居家串门,也要盯着人家的家具画图并将图纸带回家,然后自己动手做。
那时材料很金贵,只能允许一次性做成功,所以王六千做的时候要特别上心。
通过自学木工,王六千竟然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很快,他的木工手艺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不少村民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王六千门下学手艺。没有跟过师傅的王六千成了许多人的师傅。
用心琢磨奋发图强
1984年夏天,王六千正忙着在邻村干木工活,突然接到一个徒弟的求助电话。原来这位徒弟在杭州灵隐寺干活,工地需要一批手艺精湛的木工师傅。就这样,很少出远门的王六千来到了灵隐寺。
虽然做了多年木工,但对于古建筑,王六千是个外行。“当时普工为四级,一般技术人员为五级,最高为六级。”王六千说,当时他没有级别,连个普工都不如。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王六千意识到,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杭州生存发展。他一边虚心请教,一边用心琢磨。到第二个月,王六千的手艺竟达到六级。
南京留下得意之作
1986年,王六千回到了新昌。他接手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杭州龚自珍纪念馆的修缮工程。由于王六千采用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工程得到杭州市文管部门的好评。
几年后,王六千在园林建筑工程市场崭露头角,不少公司指定要他担任工程项目经理。而南京阅江楼更是王六千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京都(今南京)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但建楼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突然决定停建。600年来,阅江楼一直有记无楼。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杜顺宝为修建阅江楼倾注了许多心血。从1994年开始设计几易其稿,到1997年才最终定稿。1998年阅江楼施工时,杜顺宝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王六千。就在一年前,在绍兴柯岩风景区普照寺工程中,杜顺宝遇到了王六千:“这个人木工功底好,能准确领会图纸的意图,自己也会动脑筋。”
终于,王六千成为阅江楼工程项目经理兼技术总负责人。
“这个工程主体是全混凝土仿木结构,具有很大的挑战。”王六千说,比如像混凝土与木梁、窗档之间的接合,就是一个技术难题。王六千一边向国内同行讨教,一边自己用心琢磨,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2001年,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如今,68岁的王六千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忙碌于古建筑的工程设计施工。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传承下去。 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