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系统工程,不能以结果替代一切。爱迪生实验白炽灯丝材料时,前后失败了3000多次,可没有这个过程,怎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而曾经失败的尝试难道不值得褒奖吗?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许多伟大发现是几代人持续奋斗的结果,甚至前后延续百余年,如果只奖励结果,那么,今后谁还为他人铺路?
在获取新知的道路上,应特别警惕“致命的自负”,我们今天眼中的真理,明天很可能就是谬误,所以科学成果需要一个更长线的验证过程,不错,科学确实会增进人类福祉,但急功近利绝不是科学精神,而是科学的敌人。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实例证明,名利刺激下的成果往往是短期的和不靠谱的,甚至经常走向丑闻。
不否认,院士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但院士只能说明研究者的影响力,不代表他当下和今后的研究能力。王选院士曾说,他年轻时没资金,没资料,不被同事理解,却做出了成果,而到晚年已停止研究了,却获得了各种荣誉,他也突然成了科学工作者的榜样。年轻时努力钻研,却门前冷落;上了年纪,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资源如此错配,已成制约我们科学事业进步的制度瓶颈,而武汉市不仅不准备改变这一现状,反而要追加一千万,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科学共同体长期脆弱,往往沦为权力的附庸,学者很难按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在专业领域中,常常是专家说了不算,领导说了才算。用行政手段来管科学,难免会把官场思维与手段移植过来,表面看,一千万是个大手笔,可如果背离了科学工作的基本规律,那么,人们有理由追问:究竟有多少公帑,够这么乱花?(陈辉)
新闻背景
记者近日了解到,武汉将出台政策扶持工程设计产业,工程设计企业出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将获得1000万元发展基金奖励。
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孙明以大桥设计院为例介绍说,大桥设计院每年的总产值1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高达800亿元。孙明透露,武汉将出台工程设计产业扶持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其中,对新进入中国工程设计百强的企业,有人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奖励企业1000万元发展基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