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想办好“破厂”
谈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步鑫生哈哈一笑,镜片后的小眼睛神采奕奕。
其实一开始,他无非想把一家“破厂”办好。磨洋工?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粗制滥造?改!“你砸我牌子,我砸你饭碗”……
海盐衬衫总厂,这个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只有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到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
1983年,步鑫生火了!
1984年,短短2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
“失败的是政企不分!”
他在海盐名扬全国,也曾在这里“败走麦城”。1988年,步鑫生黯然离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他们认为我在外逍遥,实际上我每晚想家乡。”老人默默吸烟。
当时让西装厂上马,步鑫生承认有点头脑发热。“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让西装厂下马,步鑫生急得和领导顶起来。“他说各地西装厂都下了,你赶紧下吧,我说这几年我所有的都投进去了,怎么下?再等等,西装又会流行起来。”等不了了。1988年,步鑫生被免职。
“我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政企不分!”步鑫生提高分贝。但申辩声被斥责声淹没了。
2001年老人因病切除肾脏、脾脏,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闲时看看历史书,练练书法。
2010年,海盐衬衫总厂旧址处竖起一块纪念碑,碑文写道:“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引领了时代的步伐。”
步鑫生回家乡的次数多了起来。
11月8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天,步鑫生在海盐打车,40多岁的的哥一眼认出后座上的“改革先锋”,坚持不收打车费。步鑫生执意付了钱,很高兴。
步鑫生念念不忘的还是西装厂!他说:“我80岁了,再给我个西装厂,我还能办好。”新华社(许雪毅 余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