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不生?”这个新诞生的问号,近日被抛进了上千万个中国家庭里。
经济账 “城市里,养不起”
陈香今年33岁,孩子已5岁。丈夫是独生子,而陈香不是。
比起丈夫对“单独二胎”政策的欢迎,她则不打算要二胎。虽然两人月收入共两万多元,但她依然直言:“因为养不起。”在宝宝还不到一岁时,陈香就算了一本经济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陈香的弟弟住在昆明,孩子现在一岁,花销也不比北京低。他询问周围的朋友、同事,得到的结论是,在昆明,月收入4000~10000元的家庭,养孩子的支出多在3000元这个额度上下。
现在,陈香的孩子在某公立幼儿园上中班,每月学杂费1500元,上幼儿园交了3万元赞助费。三年的学费大概是6万多元。她还给孩子报了英语班,18次课,3500元左右。此外,城市孩子的玩具、衣服,一年各得花一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
精力账 “两个娃,累不起”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披露,“单独二胎”政策对城市育龄人群的影响相对更大,因为独生子女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独生子女的比例并不高。
但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前期调研中,城市家庭生二胎的意愿却相对较低,约占60%。记者发现,许多三十来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成本,而是“精力、体力上吃不消”两个孩子。
陈香的周末,完全在“司机、陪读”的角色中度过。周六上午,她靠在芭蕾舞班的镜子边,看着女儿穿着粉红舞衣,听老师的口令抬腿、转圈。下午,她陪着孩子赶赴幼儿英语课堂。周日上午,她守在绘画班的窗外。下午,她又得“提溜”着犯困的女儿,去参加数学辅导班。
“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肯定要给他最好的”,成为诸多“独一代”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对要了二胎的双独家庭夫妻告诉陈香:“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观念账 “独生子女伤不起”
但陈香的丈夫王爽,却牢牢站在“支持单独家庭生二胎”这一边。“主要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能有个伴儿。”
频频看到“百万个失独家庭”的新闻,也是王爽想要二胎的原因。“那些40岁、50岁的父母,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而“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王爽的母亲曾患病住院,那时就把他和妻子累趴下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临这样“独木难支”的局面。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加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的育儿观念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陈香看到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就是玩”,而她孩子上的幼儿园正好相反。 “真的有必要所有人一起‘抢跑’吗?”王爽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们隐隐觉得,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也许就是一个让很多国人转变育儿观念、“别那么紧张”的契机。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