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市第一所正式挂牌的艺术小学,爱菊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弦乐、管乐、民乐、绘画等九大专业课程,其中,“金画笔书画团”是该校成立最早的艺术团队。校美术老师杨海珍介绍,面对大部分“零基础”的孩子,老师们不是强化技巧训练,而是带领孩子们通过“走进大师”体验式教学,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
动手做一本“大师书”
爱菊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没想到的是,入学不久,孩子们就能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一本关于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书”。这是爱菊美术班的“长作业”,孩子们自己设计封面,书中有画家的简介、画家常用的造型、画家的画、学生模仿画家风格的绘画作品,以及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的感言。
“米罗的作品风格如同捉迷藏一般的画面,能让充满幻想的一年级学生遇到知己,在米罗的幻想空间中徜徉。”汪军介绍,学校美术教研组开展体验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欣赏专题,否则,无法让孩子和大师名作之间产生共鸣。如低年级开展了《远古的艺术——岩画》、《星星王子米罗》、《梵高和向日葵》、《夏加尔的乡愁与爱》的专题欣赏,高年级开展了《我的蒙娜丽莎》、《小墨点大世界》、《走进青铜器》、《金山农民画》、《我是毕加索》等专题欣赏。岩画造型出自于原始人类,他们用最简洁、鲜明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生活,能激发一年级学生欣赏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饶有兴趣地去模仿原始人的造型符号,感受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生活的乐趣,以及简单概括的线条美。四年级的教材中有毕加索的介绍,孩子到了中高年级,更容易理解毕加索的构图特色和表现形式。为了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大师,老师们一次次带孩子走进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在真实的画作前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
让内秀的孩子“跳出来”
杨海珍说,在群体中,擅长说拉弹唱的孩子很容易吸引众人目光,收获掌声。相比之下,一些内向安静的孩子容易被忽视。学校搭建美术舞台,也是为了让这群孩子有机会“跳出来”。
女孩小孟平时话不多,见到老师总是很害羞。但是杨海珍发现,在小孟的速写作业本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线条流畅。喜欢看的动画片、可爱的卡通形象、路上所见的趣事、心爱的玩具、小女孩日常的游戏、脑海中的幻想世界……丰富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于是,每次批她的速写本,杨老师都会找她谈谈,让她说说画的是什么,怎么想到画这个的,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表现。久而久之,小孟的话多起来,遇到问题还能主动和老师沟通。杨老师则把她的速写本在班级里传阅,让大家学习她的勤奋,也学习她漂亮的构图和完美的线条。由于平时认真的练习和大量素材的收集,每次绘画比赛,小孟便显得游刃有余。每次参加比赛都获大奖,小孟成了学校的“明星”。
米粒拼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玉米拼成小狗毛茸茸的身体,塑料桶和小板凳组合成可爱的小动物……无需繁杂的表现技巧,画展现场,孩子们取自生活创作而得的作品稚趣盎然。杨海珍说,美术教育未必要培养画家,让孩子拥有一颗爱生活的心,比什么都重要。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