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王震坤
过了友谊关就是越南。天气没变,农作物没变,路人的长相和说话语调与广西人也非常相似,只是国旗少了四颗星,马路少了宽阔平坦,变得狭窄、曲折、高低不平,路边的建筑两极分化,要么是黄色墙面的南法国式建筑,但用了琉璃瓦,要么是简陋破旧的铁皮屋。公路边一个汽车休息站内,如厕先要经过猪圈,那些猪是小小的,白白的。猪圈的房子建得跟厕所一个式样,只是猪圈有顶,厕所倒没有顶。无论是厕所的围墙上,还是休息站大门口吃茶的桌面上,不外乎放着这几样东西:青木瓜、小红葱(一种极小的洋葱)、菠萝、粉干,还有些许芭乐、自制的装在广口瓶里的泡菜。不过这泡菜叫酸辣菜更恰当,据说它不靠发酵,也不像上海的辣白菜用醋,而是用一种当地出产的酸子,即形如刀豆带有酸味的豆科植物的核,另外里面的辣椒也放得不多。所以从外观看,食材都好像刚放进去似的,要是颜色红得厉害,那不是辣椒放得多,而是放了西红柿,要是白色的成分多,那么大多是白菜帮子加萝卜。都是似曾相识,却又都是陌生的,这样的感觉一直延伸到吃越南菜,看越南风景。
颠簸了数小时到河内,没有了找地方吃晚餐的兴趣。越南国企宾馆星级不低,客房宽大,设备不错,但除了淋浴,其他设备因为基础配套跟不上不太好用。服务员不少,但不召唤基本不服务。六个菜一个汤,感觉都是淡淡的,看得见辣椒但不辣,闻着酸却不酸,荤的素的,只要入了锅子出来的味道都差不多,好像用中国的广西菜加湖南菜的烧法做成了一道菜,然后用开水再汆洗了一遍似的。每人面前放了一碟越南著名的鱼露,不过鱼露跟中国浙江人喜欢的虾油露或者鱼露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有一点点海腥气,口感极清淡,用来蘸米皮包素菜卷最好,蘸荤菜的话,对于习惯各种厚味的中国人来说感觉是多此一举,因为根本盖不住荤腥的原味。
但是,在越南燠热的环境下生活了几天,保持这样的味觉底色逛遍河内市中心的老街区,在Little Hanoi 这样便宜而舒适的小餐馆尝尝当地的特色菜cha ca(肉汤炖鱼加面条和新鲜的莳萝及花生),在同春市场( Dong Xuan Market)买一点新鲜水果、素食以及刚出炉的法棍面包,或者在满大街都是的、只有塑料板凳和茶几的咖啡馆里任选一个,品尝一杯浓郁的越南产加奶咖啡,再不忘乘下龙湾的游船到北部湾某个不知名的小岛上买上几样海鲜,让船主按照越南人习惯的方法烹饪,然后吹着海风尝一尝甘蔗虾、咖喱蟹和船主自己带上船的肉扎,渐渐地就会喜欢上越南菜自成一格的特色:清淡,取当地蔬果入菜,调和了气候的湿热;微酸微甜微辣的味觉主调,将承自中国讲究阴阳调和的古越人味觉底色和法国殖民时期的西餐文化做了不偏不倚的融合。
越南菜的这些特点,吃久了不太会厌弃,吃多了也不会上瘾。任何人任何时候吃,都不会不适应,就像一件看上去不怎么出彩的灰调外套,其实穿谁身上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