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无数次的千钧一发
~~~无数次的千钧一发
~~~无数次的千钧一发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个故宫的离合(2)
无数次的千钧一发
【日】 野岛刚
  【日】 野岛刚

  首次故宫海外展由军舰护送

  1933年,文物南运到上海本应告一段落,此时正好有人提案说要送到英国展览。这是故宫文物首次的海外展览。当时欧洲受到清末流出文物的刺激,兴起一股中国艺术风潮。英国、法国、北欧等地商人纷纷开店,王公贵族竞相购买中国的陶瓷器。其中有些收藏家发起提议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并向伦敦的驻英大使馆提出了故宫收藏品的出展邀请。这在国民政府内引起了众多议论。虽然有赞成者认为:“这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的最好机会!”但也有反对者担心:“如果在海上遇到事故或海盗怎么办!”另外因为国民政府向英国借贷高额借款,也有人担心故宫文物会被扣押。

  最后是积极派坚持,提出使用英国军舰运送及故宫专家装箱护送的条件,英国方面表示同意。此间还曾经留下这样的传说,当时英国主办方曾问过莱斯保险公司的保险金额,结果对方回答:“超出本公司的能力”,不愿承保。英国方面很高兴用军舰运送,于是英国海军巡洋舰萨福克号从香港到了上海。此次英国展览的准备委员会召集人,由两国元首——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担任,这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展览,拉高至两国政府的层级。执行委员会主席由曾任国际联盟中国东北调查团团长的李顿爵士担任。展示作品也有来自英、法、德、美等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故宫的七百三十五件及其他博物馆挑选出共计一千多件,在1935年6月运抵英国。那志良等四名故宫职员并未搭乘萨福克号,而是从上海搭客轮前往英国。11月起故宫文物展开为期14周的故宫英国展览,受到极大的好评,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向西再向西的文物大迁徙

  从伦敦和文物一起回到中国的那志良,紧接着又开始忙着把文物从上海搬到南京。南京的“朝天宫”是明代的宫殿,当局决定在此设置南京分院。当时已用最牢靠的钢筋水泥建好三层楼的文物仓库,该仓库装有换气及温度调节设备,还有地下仓库作为紧急避难之用,不怕炮弹攻击,是个非常适合保管故宫文物的场所。

  当这些离开北京、辗转一千七百公里、历经三年流浪期的文物,正准备好要搬进去时,发生了震惊全中国的大事,那就是卢沟桥事变。8月发生了淞沪会战,江南一带情势极度紧迫,日军攻击首都南京的危险日增,文物必须再度搬迁。从北京南下的文物,这次不得不向西运送。这个阶段称为“西迁”,主要分为三条路线。曾运到英国展出的故宫精华文物八十箱,8月时首先被送达位于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那志良等人搭船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湖北省汉口(武汉),再走陆路进入长沙。从南京一起运到长沙的还包括政府重要文件。不过当时大部分的文物还放在南京的仓库,随着战况愈来愈吃紧,高层下达了文物全部疏散的命令。人在长沙的那志良接到要他赶回南京的急电。第一批送到长沙的八十箱文物也要继续往西送,并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批文物在1937年12月上旬走水路从南京被运到汉口,运抵汉口的文物有九千三百三十一箱。第三批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是走陆路,到西安西边的陕西省宝鸡。南京是在12月13日被攻陷,所以可谓是千钧一发。事实上运到汉口或宝鸡都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搭乘的火车或船舶正好行经这些地方而已。情况危急,几乎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在战乱时要疏散大量文物的困难可想而知。七千二百八十八箱走陆路到宝鸡的文物,被安置在城隍庙和关帝庙两处。从宝鸡往东走就是大城市西安,而且不知道何时会变成日军的攻击目标。那志良负责护送陆路的文物,由于担心文物的安全,他将文物运到离西安更远的陕西省汉中郊外的宗营镇。虽然是战时,但那志良还是设法让地方政府调来二十台搬运用的卡车,将文物从宝鸡往宗营镇接连不断地运送。但是正逢冬季气候不佳,输送队伍常因大雪而无法动弹。由于走的是山间小路,人烟稀少,缺乏粮食,护送的人都已做好在半途殉职的准备。运送过程本身的艰辛也就罢了,身后还有一路向西的日军追兵,文物也就被逼着一路往西再往西。

  长沙的八十箱文物被运到贵阳,再被送到离贵阳约一百公里远的安顺洞窟。走水路到汉口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被运往四川重庆,走陆路到宝鸡的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经过汉中郊外再被送到四川成都。汉口被日军攻击,重庆也危在旦夕,重庆的文物只得再往西迁到乐山,成都的文物则再往西迁到峨眉,每条路线都是马不停蹄。紧急的避难行动和日中战争展开的节奏完全一致。重庆的文物从长江逆流而上来到长江支流的岷江,再运至乐山,而成都的文物都走陆路。那志良在成都每天奔忙于指挥运送、分配卡车及捆装文物。

  当时所有的文物都处于“千钧一发”的险境,那志良回想道:“最后一卡车从成都出发不久,日军的战斗机就到了成都上空,炸毁机场。天气晴朗,日本空袭机组飞得很高。”从成都到峨眉直线距离超过一百五十公里,但是道路崎岖险峻,载着文件的卡车也曾经半路跌落到小河里,幸好文件都没有被损坏。那志良说:这是一条最艰辛的道路,而且还要烦恼没东西吃。运送到峨眉的工作告一段落,那志良就被派去负责重庆到乐山的运送。护送队伍人手严重不足,本来随文物疏散的故宫专门人员就只有十多人,其中熟稔文物种类及捆装技术的更少。那志良等职员可说是过着不眠不休的日子。那志良诉说搬迁文物的辛苦之中,最苦的是“调度粮食特别困难”。在四川省想找米饭,就只有夹杂着砂和稻壳的灰色东西。

  在文物疏散的最后阶段,还有更加危险的事情正等着那志良他们。走水路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文物运抵乐山郊外的安古乡,但因为河面很窄,必须从岸边逆流拉纤引小木船向上。一次那志良等搭乘的小船遇到急流,与船相连的绳索断裂,船被卷入急流之中,所幸船没有翻覆搁浅,人命和文物都没有损失。为了保护文物,卡车都行驶得很慢,因此一百公里的路程有时要走上半天或整整一天,道路塌陷、轮胎脱落也是常有的事。即使走水路,分散于各小船的文物也经常遇到危险。不过虽然如此,这些文物在运送途中几乎没有遇到破损或遗失。从北京出发,历遍超乎常人能够忍受的困难,坚持护送文物的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在这个过程秉持着一个信仰就是——“文物有灵”。到现在故宫仍传承着这句话,不难想象,故宫职员在守护国宝度过每个危机的一瞬间,脑海里会自然涌出这句话。文物疏散工程结束后,那志良在峨眉的保管场与文物共同生活了七年。日军的攻击始终未到达峨眉或乐山,那志良等人得以暂且过着安宁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1947年文物全数回到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分院。(摘自《两个故宫的离合》 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专版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两个故宫的离合(2)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国壶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两个故宫的离合(2) 2013-12-14 2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