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国的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天,我兴奋地找出一把珍藏已久的算盘,右手熟练地拨弄着一串串算珠,那滴滴答答清脆的响声,顿时“响彻云霄”,让周围的人听得惊诧不已:“嗨,怎么从不知道你居然还会打算盘啊!”
“我现在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啦!”三十多年没好好碰过算盘,想不到手上的这点“武功”居然还没有废掉,自己也觉得很惊喜。殊不知,我是个曾经受过整整两年珠算正规训练的选手啊!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就读于市商业学校财会专业时,珠算课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珠算老师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作为未来的会计师,你们面前的这把算盘就是你们的吃饭家什。”从那天起,我们除了每周两节珠算课外,还必须在早晚的自修课前各安排一刻钟的练习。我们这些从未触摸过算盘的年轻人,从此便陷入到一种近似魔鬼式的训练之中。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增大,我的右手指便渐渐开始在算盘上“健步如飞”了。而打算盘时发出的那滴滴答答响声,便也成了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总能使自己沉醉不已。尤其是在打完一道题目洗珠的时候,食指和中指并拢从右到左往算盘上一扫,“哗”的一声,其速度之快,绝对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既有摧枯拉朽般的豪迈,又有秋风扫落叶般的利索。内行人一瞧,就知道我肯定是学院派出身的,而这个技法也是属于我们学校传授的独家秘笈。参加全市性的珠算比赛屡获佳绩,也就是靠的这个秘笈。
毕业后我改行了,辜负了珠算老师的一片苦心,但始终珍藏一把算盘,几次搬家,都舍不得扔。遇到需要计数的时候,也经常会拿出来“打打”。但尴尬的是,每当我捧出算盘时,周围的人总会露出惊讶和不屑的目光,想想也是,在计算器早已普及的今天,谁还会去用算盘呢!
珠算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种中国独有的运算方式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DNA。如果真的让珠算远离国人的生活,让我们后辈只能到博物馆去观看算盘,那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如今,珠算终于申遗成功,我也扬眉吐气啦,立即把家中那把算盘摆放在书房的显眼位置,并且决定等到将来退休后,为健脑健手预防老年痴呆症,每天腋下夹着一把算盘,或到公园,或到街头绿地,沐浴和煦的阳光,与我的老伙伴们相互边拨弄着算盘珠,边嘴中不停地念叨: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