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台变成排练
虽然这台音乐会的曲目,最近已经演过很多遍。但为了保证音乐会的质量,余隆还是距音乐会开始5小时前,就带着乐团来到海格力斯音乐厅走台。想不到,排练第一个曲目时,大家就发现这场音乐会绝对不会轻松。因为海格力斯音乐厅处于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宫内,是指挥大师杨松斯担任总监的巴伐利亚广播乐团驻场剧院,建筑音响极为灵敏,声部稍不整齐,听众马上能感受到。余隆不敢怠慢,只能如排新作一样,逐个乐段一点点细抠。此时,演奏员们坐在温暖的舞台上,时差效应渐渐显现,一个个只能强打精神。为了适应陌生的音响环境,本来把曲目走一遍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在这个音乐厅里,走台变成了正式排练,时间竟延长到了3个多小时。
台下“白发苍苍”
德国听众拥有欣赏古典音乐会的传统,尽管这是来自中国上海的乐团,却也早在一年前就被安排进了这座音乐厅的年度演出季,门票1个多月前就已售罄。记者在入场口看到,绝大多数听众都是成双结对的老年夫妇,演出开始前,听众席已经白发苍苍。音乐厅经理施密特告诉道:“这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欣赏古典音乐的听众群体,基本上都是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他还说:“听说唯独你们中国例外,德国的乐团很喜欢到中国来演出。”老年人听音乐会的秩序,确实令人钦佩。余隆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的掌声既有点客套又不失热烈。与在上海演出一样,陈锐独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在第一乐章结束时也出现了非常率性的如潮掌声。
乐手忍受“煎熬”
在领略了上交的半场表演之后,下半场余隆再出场时,掌声就毫无客套之感了,扑面而来的欢呼声就像迎接明星一样,令余隆也有点意外,赶紧指挥起了老柴的《第五交响曲》。演出结束后几位演奏员说,经历了上半场的兴奋之后,下半场第一乐章时非常难熬,在时差的折磨下,许多乐手既要抵抗昏沉感,又要一丝不苟地准确体现音响音色和旋律表情,有几分钟甚至很煎熬。但也许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让德国“爷爷奶奶”们大为感动,曲终时的尽情“放肆”,绝对与歌星演唱会场面有一拼。这台音乐会以《二泉映月》为序曲,又以《良宵》返场谢幕,而听众对中国作品似颇有好感,蛮有陶醉于优美旋律的享受感。演出结束后,来自巴伐利亚广播交响、慕尼黑爱乐的一些演奏家纷纷到后台向余隆祝贺,演奏员们则匆匆登上大巴,车厢内马上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特派记者 杨建国
(本报慕尼黑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