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称“票面无姓名”不实
今年春运,“最牛的黄牛”10分钟刷走1245张火车票的事情被媒体曝光后,12306官网也承认,目前还做不到身份证号码与姓名联网匹配,也正因为如此,“黄牛”才能用刷票软件自动生成的假姓名和假身份证号码短时间抢下许多票。
昨天又有媒体称一些车票上“姓名已消失”。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铁路总公司的证实,其官博、官网也没有透露相关信息。铁路上海站昨晚则表示,没有接到网购车票不再显示姓名的通知,目前仍是除了窗口人工输入证件号码购票票面会不显示姓名外,其他购票方式购票都显示姓名。
姓名与信息泄露无关
记者昨天也尝试了网购火车票:只要输入的身份证号码是准确的、有效的,无论用什么名字都可以顺利提交订单,但是如果身份证号码是错误的,系统就会显示“非法的二代身份证号码”,从而不能提交订单——这验证了系统只认身份证,不认姓名,也印证了身份证与姓名并不像公安系统那样联网匹配。随后,记者网购了一张短距离车票,取票后发现票面仍有姓名——这验证了“从1月13日起网购火车票不再显示姓名”属于不实信息。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乌龙”消息,一种说法是没有姓名可保护乘车人身份信息、防止泄露,其实火车票票面上的身份证号码中早已有四位由*代替,不存在信息泄露的问题。
严格验证才是关键
事实上,无论票面上有没有乘车人真实姓名,只要身份证件号码与乘车人所持证件号码一致,就可以起到实名制验证的作用。而在实际操作中,铁路部门一般也是通过机器识读票面二维码包含的身份信息与旅客所持证件身份信息是否一致,来查验是否“票、证、人”一致的。因此,火车票实名制是否名存实亡,不取决于车票上是否印有姓名,而是取决于有关部门能不能严格验证。
对于不能严格地进行实名制验证,铁路部门的解释集中在以下几点:春运极端高峰时客流量太大,铁路及公安人手不够,拦下票、证、人不符的农民工旅客不让乘车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对部分票、证、人不符的旅客强行闯站上车缺乏强制措施,等等。这些理由也是客观事实,但实名制验证不严终究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无法根除“黄牛”倒票。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