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换资源开发
安倍10日开启访非行程,访问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3个非洲国家,有大约50家日本建筑企业和商社高级管理人员陪同。
安倍10日与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日本将援助科特迪瓦770万美元,用于参加内战的士兵重新走向社会和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在访问莫桑比克时,安倍承诺提供6.7亿美元援助,以获取该国资源开发权。
安倍14日在非盟总部宣布,日本从2012年起5年内向非洲开发银行和相关国家发放的低息发展贷款由10亿美元增至20亿美元。安倍还承诺向非盟提供3.2亿美元援助,以应对非洲地区冲突和自然灾害,其中2500万美元定向资金用于缓解南苏丹局势。
日改变对非政策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冯玮指出,安倍出访非洲主要是为了经济和政治。从经济上来说,安倍试图以所谓“日本模式”与“中国模式”对抗,通过援助与投资等方式争夺非洲市场。对资源的需求也是安倍此访的重要原因,他出访的几个国家均拥有丰富能源,比如埃塞俄比亚拥有发展电动汽车的原材料铂。从政治上说,安倍此行希望为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拉票。共有54个成员的非洲是联合国投票中的巨大“票仓”,“入常”则是日本一直以来的国际政治诉求。
冯玮表示,从安倍此次非洲“抢滩”之旅可以看出,日本的对非政策正在改变。安倍试图通过投资帮助当地解决剩余劳动力,也就此提出具体目标:通过人员培训等方式让当地在医疗保健等方面自给自足,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直接派医疗队前去服务,从而以所谓“日本模式”抗衡“中国模式”。
非洲盼望“来教我”
冯玮指出,“中国模式”是“我帮你干”,而“日本模式”是“我教你干”。一些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非洲国家已经希望外国援助能从“你来给我”转变为“你来教我”,日本的这种思路得到它们欢迎,有一定的诱惑力和影响力,这种变化值得引起重视。
冯玮认为,对于日本强调“与中国不同模式”、明确抗衡中国的做法,中国首先应当从舆论上揭露日本这一意图,指出日本援助非洲看似实际行动,其实仍是口头承诺。其次,中国也可以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帮助当地建立小学、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使当地民众直接感受到能让他们改变落后现状的非营利性帮助。 郭广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