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述>>>
小骏,3年级学生。做作业思想总是无法集中,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就会把笔拿在手里发呆。学习上,除了有写作的困难外,在乘法运算学习中明显有畏难感,多位数进位时要打手势帮助运算。妈妈在老师催促下,课后没少对小骏进行辅导练习,就是看不见任何效果。由于成绩不好,小骏也时常被孤立,为了获得“朋友”,小骏有时只能花钱去讨好同学和他一起玩。
专家支招>>>
在楼明明看来,小骏的身上,体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面对一个(暂时)有学习困难或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焦虑相互传递,并且不断升级,最后多以家长的愧疚自责和孤单承受心理压力而定格。
家长则将这种压力加倍转向对孩子的管控和“辅导”,弄得家长、孩子都身心疲惫,收效甚微。“面对‘弱生’,我们能否改变一些视角和态度?”楼明明为老师和家长支招。
放轻松,别让孩子怕学习
一张成绩单,是否能说明孩子成长的一切可能?楼明明建议家长,当你为分数焦虑的时候,不妨将视线移开,注意发掘孩子潜藏的能力。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向学习者呈现新的刺激时,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好。
在心理咨询现场,楼明明让小骏摆放了沙盘,并做了简单口述。她发现,小骏并不缺乏词汇和观察能力。在及时鼓励和具体、明确的要求下,小骏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命题小作文,楼明明鼓励他将口头所述写下来,变成了一篇名为“玩沙”的小作文。语文老师看到后,非常惊喜,小骏由此也产生了难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楼明明强调,这才是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
楼明明同时强调,孩子越是“弱”,家长越不能“步步紧逼”。当孩子带着“怕”的情绪做作业,他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当小骏摆放沙盘的时候,他的身心都处于比较放松和自然的状态,此时愉快的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多巴胺)就容易产生。此时,咨询师的行为动作、视觉、感官、现场语言的提示指导可以帮助他激活多个脑区,让他呈现出令人满意的表现。
往回看,分析孩子缺了啥
楼明明分析,“弱生”的学习障碍,多发生在知识的衔接上,家长有时候抱怨辅导无效,是没有帮助孩子修复知识点的链接。
例如,小骏的算术问题看似是“进位”没有学好,其实,追究下去,是因为他心算能力较弱和乘法口诀记忆不够熟练导致的。所以,家长和老师们的工作是要帮助“弱生”回溯到他们缺失和未巩固的知识点和能力上去,重新作出适合他们的训练和帮助。“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要提供一种支架作用的教导,我们给他们的支架一定要符合他们自身现有的情况的支架,高了不行,低了无用。”楼明明强调。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