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所学校打破界限
闸北区在走马塘以北,分布着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街道和彭浦镇的部分区域,形成了一个“大彭浦”地区。从50年前建立第一所学校至今,彭浦地区目前48所学校,涵盖公办高中、完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完中、小学、幼儿园,工读学校、免费教育学校、民族教育学校、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
根据计划,今后,这48所学校的“校门”界限将被打破。彭浦地区将探索建立“教师归属教育实验区所有”的师资资源管理新模式,逐步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社区人”,实现社区内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均衡配置,
统筹共享师资资源
教师走校,会不会“稀释”了优质教育资源?闸北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优质师资的不断“再生”,促进生态动态平衡,闸北区将通过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学科研究小组、骨干教师走进高校接受培训、安排教师到区域内品牌学校跟岗学习等途径,促进优秀老师脱颖而出;组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通过专家引领,推动社区内优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实现优质师资资源配置最优化,教育主管部门将确定实验区内每所学校合理、恰当的中、高级教师比例,并逐步根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比例,统筹师资资源,把中、高级教师均衡地配置到实验区内各学校中去;对于均衡配置到各学校的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等,在业绩考核、专业发展和干部选任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学生可以“走校点菜”
在实验区内,各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也将跨校分享,尝试让学生“走校选课”。针对当前社区内学校之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处于相对封闭、互不开放的状态,实验区将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实现校际优质课程及时开放;开发校际优质课程选课系统,逐步推出优质课程共享“点菜单”,并逐步探索学生“走校选课”的形式;开发实验区域学生学分互认系统,各校及校内外机构相互承认学生学习成绩。此外,实验区还将引入相关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