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溧阳采访,吃饭时端上一盘粗看有点像韭芽的蔬菜,在溧阳周城镇当过十年党委书记的虞孝全同志风趣地让我们猜猜这是什么菜,于是我先仔细端详起来:此菜切成寸把长,比韭芽肥壮,洁白如玉、清爽素雅,搛一筷入口,有点像上海人吃的水芹菜,但远比水芹脆嫩鲜甜,清香爽口,在满桌浓腻的荤菜中,它竟有一种独特清雅的君子之风,低调却又卓尔不群,很舒服地调剂了口味。
我猜它应该是芹类的,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是白色又怎么会如此嫩如此脆?虞书记自豪地揭开了谜底:这就是驰名全国的溧阳白芹。它过于娇嫩,一般不出远门,然而在本地区,它却是席中珍品,甚至有“不上白芹不成席”的美誉。
虞书记介绍说,白芹的独特品质来之不易,为了保持它脆嫩的口感,有一套独特的栽培方法。关键是不让它的可食用部分即长长的茎见太阳,还要让它吸收到足够水分。要做到这两点,首先是挖垄理沟,菜垄两边的沟里灌满水让白芹充分吸收,垄上一排排种下芽苗,随着白芹的生长,要培土壅根,也就是把土堆到白芹的“脖子口”,只留一、二寸几片绿叶在土面上进行光合作用,维持植株的生长。这样白芹埋在土里的部分见不到阳光,且又保温,慢慢长成又白又肥的根茎。收菜也特别麻烦,先要费力地扒掉壅土,将植株连根起出,顺势在旁边的水沟里刷去烂泥,捆扎并拣去上面的老叶。呵呵,真是谁知盘中芹,根根皆辛苦啊。
虞书记的妻子长于锅台,她补充说,为了保持这好不容易培育出的脆嫩口感,清炒白芹要严格把控火候,下油煸炒只需几秒钟就得离火,民间有白芹只要“炒三勺”的说法,多炒就风味大失了。好娇贵啊,我又搛了一口,的确,白芹有如二八少女,水汪汪的,而且得知这“水汪汪”的来之不易,吃着更觉它独具风情。
第二顿饭,吃到了白灼白芹,问了做法:将水烧沸,入盐、味精、几滴色拉油,再入白芹快速烫一下,捞起立即拌入蒸鱼豉油,口感同样脆嫩鲜香。
第三顿,又上了白芹,这回是凉拌,做法也简单:白芹过沸水后略挤水分,切碎,拌入精盐、味精、麻油,仍是怎一个“脆嫩香”三字了得。
一共吃了三顿饭,顿顿有白芹,果然是“不上白芹不成席”。据说还有将白芹剁馅包入面食中的,我没尝过,不过窃以为这有点浪费了它的天生丽质。又听虞书记说,溧阳白芹在清朝乾隆皇帝之后,可就一直是“贡品”,如今寻常百姓只要来溧阳也都有此口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