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鸣基于同一个文化基因
年味传统味让艺术更有味
梁依云 姜锡祥
■ “传统”可以是束缚,也可以是一种识别。圆凳造型简单朴实,它的结构由一层一层的Alcantara做成,让观众有机会在转动的视觉环境下感受材质,却可以包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12张圆凳子围成一个圆圈,隐喻着团圆,象征着家的意象(摄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一个作品的文化基因来自于传承,当然也可以发起新项目与新策划,突显出一种特殊的倾向
■时间是实物也是概念,这个设计扩展了传统规范的边界,展现了设计本质概念的新思考
  ◆ 梁依云(本刊特约评论员)文  ◆ 本报通讯员 姜锡祥 摄

  1月11日“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行,展现了西方油画在20世纪逐步磨合出“中国油画”并走向全球。春节将至,各大展出也同样有不少当代艺术作品展示出传统味,让艺术也变得有些年味了。

  编者按

  一件艺术作品能否让观众一眼就被吸引,并且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产生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检验作品好坏的一种准则。光是好看没有内容不行,表现太血淋淋又会让观众看了反感,要让人看得舒服又能得到思考,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有没有文化基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每个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试想一下,当你看到“圆”这个图形会联想到什么?很多中国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团圆”、“圆满”,因为汉语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有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做这样的图像联想就像是汉字组词那样简单,于是看到圆形的物体,我们同样很容易就往“团圆”上联想,元宵节吃汤圆不正是这样而来吗?

  那么看到12张圆形的高脚凳,并且它们被排成了一个圆圈,在黑色布景中围绕着灯光制造出的白色光圈时,你又会想到什么?我想,这件咋看有些不明所以的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很能引起共鸣。圆凳本身就是传统人家常使用的家具,当它们又围成一圈的时候,又和过年过节一家团聚时所用的圆台面那么相似,这不由地勾起了每个人记忆中,一家老小每逢佳节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的场景了。无需在看作品的说明,每个人都心领神会。艺术家利用了中国人潜意识里对“圆”这一形象的暗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无声地说明,这种联想其实非常符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这种基于民族传统世代相传的对图形的共鸣感知,甚至不需要思考便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了根。

  作为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的确需要新的形式和手段,来展现新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传统去天马行空,或者是一味地否定传统的价值。在王俊隆和何忠堂的《高脚凳》中,不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年味,更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又一次做出了示范:哪怕不运用直白的传统物品作为材料,一样可以表达对传统的回忆。这种以新忆旧的形式证明艺术家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看似简单的装置设计更体现出真正的文化共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市民文化节
   第B12版:市民文化节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本期导读
共鸣基于同一个文化基因 年味传统味让艺术更有味
筛洋味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共鸣基于同一个文化基因
年味传统味让艺术更有味
2014-01-18 2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