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巡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行,展现了西方油画在20世纪逐步磨合出“中国油画”并走向全球。春节将至,各大展出也同样有不少当代艺术作品展示出传统味,让艺术也变得有些年味了。
编者按
一件艺术作品能否让观众一眼就被吸引,并且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产生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检验作品好坏的一种准则。光是好看没有内容不行,表现太血淋淋又会让观众看了反感,要让人看得舒服又能得到思考,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有没有文化基因。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每个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试想一下,当你看到“圆”这个图形会联想到什么?很多中国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团圆”、“圆满”,因为汉语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有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做这样的图像联想就像是汉字组词那样简单,于是看到圆形的物体,我们同样很容易就往“团圆”上联想,元宵节吃汤圆不正是这样而来吗?
那么看到12张圆形的高脚凳,并且它们被排成了一个圆圈,在黑色布景中围绕着灯光制造出的白色光圈时,你又会想到什么?我想,这件咋看有些不明所以的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很能引起共鸣。圆凳本身就是传统人家常使用的家具,当它们又围成一圈的时候,又和过年过节一家团聚时所用的圆台面那么相似,这不由地勾起了每个人记忆中,一家老小每逢佳节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的场景了。无需在看作品的说明,每个人都心领神会。艺术家利用了中国人潜意识里对“圆”这一形象的暗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无声地说明,这种联想其实非常符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这种基于民族传统世代相传的对图形的共鸣感知,甚至不需要思考便已经在潜意识里扎了根。
作为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的确需要新的形式和手段,来展现新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传统去天马行空,或者是一味地否定传统的价值。在王俊隆和何忠堂的《高脚凳》中,不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年味,更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又一次做出了示范:哪怕不运用直白的传统物品作为材料,一样可以表达对传统的回忆。这种以新忆旧的形式证明艺术家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看似简单的装置设计更体现出真正的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