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每年农历年三十看着春晚和家人过年,如今年轻人却更热衷公历元旦的各种跨年活动,尤其今年冲着“共度1314(谐音‘一生一世’)”去跨年的更是扎堆,原本应为农历1月1日的“元旦”在年轻人心中却已经成了西历的1月1日。
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这些都非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同时也成了我们的节日,在节日特有的活动吸引下,加上商家促销的宣传下,这些“洋”节日变得比传统节日更受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其实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活动和习俗,比如“重阳”登高、“七巧”穿线、“中秋”吃鸭,但很多“90”后、“00”后都不怎么清楚了。春节家人团圆的概念在很多城市里的人来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有些孩子甚至对“春运”现象嗤之以鼻,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节日的包装程度远不如“洋”节日来得多,其实不单是节日,艺术创作上也同样如此。中国的当代艺术很少有反映传统文化的,虽然时常看到一些利用了传统物品进行创作的艺术,但其内涵却未必是在探讨传统的意义。不重视对传统的解读其实反映出的恰好是我们的当代艺术缺少了传统基础,甚至有人直接搬来西方的创作理论,让人只看到些不明所以的无病呻吟,难以理解。我们的当代艺术已经过了刚起步的阶段,如今更需要对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之间如何结合做出思考。传统习俗的流失有时代发展淘汰旧俗的必然部分,也不必要的人为舍弃,艺术在这两者之间更应该作出筛选,留下那些值得传承下去的部分,才是中国艺术应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