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本版列表新闻
~~~塞尚诞辰175周年之际回顾后印象派大师
~~~塞尚诞辰175周年之际回顾后印象派大师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代艺术为何少有经典
塞尚诞辰175周年之际回顾后印象派大师
平一亮
▲ 塞尚-《圣维克多山》,1904~1906年,油彩画布
▲ 高更-《自画像》
▲ 梵高-《夜间咖啡馆》,1888年,油彩画布
▲ 梵高-《自画像》
▲ 高更-《市集》,1892年,油彩画布
▲ 塞尚-《穿红衣服的塞尚夫人肖像》,1890年,油彩画布
▲ 塞尚-《马赛港湾》,1883~1885年,油彩画布
▲ 高更-《阿尔勒的阿里斯康景色》,1888年,油彩画布
▲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1887年,油彩画布
  ◆ 平一亮(本刊特约评论员巴黎专稿)

  ● 编者按

  城市化使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而影响深远的后印象派三杰——塞尚、梵高、高更的作品,却都胜在自然的色彩。明天就是保罗·塞尚诞辰175周年纪念,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本刊特约评论员和本报记者以此契机再次回顾曾走访过的法国南部奥维斯等地,反思当代艺术。

  ■ 塞尚: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努力到一定程度,大家也就成了。

  塞尚被后人评价很高,他不单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更为野兽派、立体主义打下了基础,因此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艺术之父”。然而在塞尚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并没有受到如此追捧。塞尚并不是一名天赋异禀的画家,但在对绘画的强烈兴趣驱使下,他一直勤奋刻苦地坚持着绘画,尽管家人并不支持,他却坚持不放弃理想。塞尚于1861年来到巴黎,潜心学画。他常常造访卢浮宫,在那里尽情临摹,当时他的绘画常常以普桑、鲁本斯,还有一些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大师为基础,从这些人的作品中,找寻到他在色彩上的想象力;此外,他还钻研了丁托列多的艺术,从中又吸收到了画面上所能呈现出的强而有力的节奏,因此在塞尚自己的风格中仔细看,就能找到许多大师的影子。这些日积月累的不断学习,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很少有人会去做,并且能做到,因为这不仅需要对前人经典的尊敬和谦逊,更需要孜孜不倦的反复钻研。

  在这样的努力之后,1872年塞尚来到旁瓦兹拜访了毕沙罗,和他一起切磋作画。正是这段友谊让塞尚开始接触印象派的技法,然后来画风景画,从而逐渐融会贯通了印象派的色彩与光线理论,对色彩、明暗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精辟分析。他认为印象派在形式特质上有所欠缺,“当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画家必须在自然中寻找圆锥体、球体和圆柱体,这番理论成就了日后立体主义的基本理论。

  正如他对色彩和立体的阐述那样,塞尚自身的努力坚持到了一定程度,也就让他成为了后印象派不得不提的创始人。

  ■ 高更:如果不去航海,高更可能成不了画家;如果不去塔西提岛,高更可能成不了“后印象三杰”之一。

  高更的传奇人生丝毫不亚于梵高。高更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乘上一艘船开始航海,作为水手,他到过世界很多地方,看到过太平洋上美丽的热带岛屿。当他回到巴黎后,有一天经过一家商店时,看见橱窗里摆了几幅画,这些画颜色鲜艳明亮,让高更一下子联想到了太平洋岛屿上看到的景色,于是他立刻打听到这些画的创作者是谁。就这样,高更结识了创作这些画作的后印象派画家,于是他也开始画画了。

  在那些画家中,有一位正是同样经历传奇的梵高,两人一见如故,高更甚至在梵高失去理智前还同他一起在阿尔勒小镇生活了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两人都用于进行大胆的实验,高更的画作也不甘于平淡,充满大胆的用色,然而骨子里拘谨的他却又在技法上懂得收敛,尽管色彩艳丽,他却让画面中的颜色更和谐,而不强调对比。

  或许是为了更自由地追求大自然中的丰富色彩,又或许只是单纯留恋异域文化带给他的新奇感受,在他39岁的时候,他离开繁华的巴黎,来到塔西提岛,在这里画出了他最好的画。或许是因为在这原始文明的环境中让高更能抛弃现代文明和古典文化的束缚,他找到了更简单、淳朴的东西,他每天像岛上的土著一样生活,无拘无束;每天他的眼里就是有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和睦的岛民,这让高更变得心境自由而开阔。于是,在他的画中一切都被简化,巨大的形状、单一的色块、无阴影的光,形体与色彩的抽象,让一切都超俗自然。

  如果说梵高是始终保持着一颗最纯真明净的心在创作,那么高更就是可以去自然中塑造纯真的自我,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善于在自然和生活中以单纯的心去捕捉美,创造美。越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越是需要这样的纯净,不是吗?

  ● 链接

  师法自然的两位“保罗”

  如果说印象派最重要的角色是光线,那么后印象派的主角就是色彩,无论是保罗·塞尚(1839 ~ 1906)、保罗·高更(1848 ~ 1903)还是文森特·梵高,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往往都有鲜明的色彩。而三人之中,塞尚和高更这两位都叫“保罗”的法国人,也都善于观察自然中的色彩,并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融入其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市民文化节
   第B12版:市民文化节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当代艺术为何少有经典
在名作原创地前沉思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B03当代艺术为何少有经典 2014-01-18 2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