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中苏友好的见证
张磊
▲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
  ◆ 张磊(上海师范大学)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模式开始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全面影响。苏联援建的“156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绝大部分是重工业项目。“156工程”没有一项落户上海,但通过苏联等国的技术和设备援助,沪东造船厂、求新船厂、上海船厂以及江南造船厂陆续完成了改建和建造,船舶工业局还在沪设立了第一产品设计室。中国第一艘猎潜艇、护卫舰和中型鱼雷潜艇在上海相继建成、验收并列入装备序列。除了工业、国防领域,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口号鼓舞下,各个设计领域都对苏联经验展开了充分且深入的学习。大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到沪访问、交流,其中包括许多建筑师、规划师、工艺美术家、舞台美术家、花布设计师、书籍设计师等。

  苏联专家的能力并不平均,建筑和规划方面的顾问往往带有较强的形式主义做法,有些几乎是将苏联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中国,这为很多城市埋下了发展的隐患,但上海的情况要好一些。1953年的《上海市总体规划示意图》计划按照苏联经验,将中心城区人口加以疏散,而在城市边缘建造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这个规划显然脱离了上海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除了近郊的工人新村以外,苏联专家帮助制定的规划并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城市中心与边缘的二元空间格局基本维持了下来。

  雄伟华丽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也并未在上海大行其道,很多中国建筑师都无法相信这些沉重而奢侈的建筑能代表一种先进的趋势。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是苏联专家在上海仅有的建筑设计项目。这座在原哈同花园地块上建造的大厦是中苏两国友谊的象征,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中苏友好大厦由安德烈耶夫担任总设计师,吉斯诺娃、郭赫曼、陈植、蔡显裕等一大批中苏两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通力合作。1955年3月,体量宏伟、气势撼人的中苏友好大厦竣工,建筑面积总计58900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

  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50年代兴建的唯一一座大型公共建筑,建筑的主体特征由半圆形拱券柱廊和金光闪耀的五角星尖塔构成,布局对称,轴线明确,高达110.4米的镏金塔成为了这座城市新的制高点。这种建筑造型并没有得到铺展和沿袭,但其空间功能和内饰风格却影响深远。兴建中苏友好大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大厦落成以后,因宏伟的内部展陈空间迅速成为举办各类大型展览的首选之地,领50年代展览馆建筑风气之先河。同时期,出于相同目的兴建的北京苏联展览馆、武汉中苏友好宫和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等均采用了工业展览厅为主导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受上海美协的委派,蔡振华、蒋希华等艺术家设计和制作了大批豪华浮雕和精美花饰,综合运用写实风格雕塑、藻井天花、沥粉彩绘、水晶吊灯和鎏金等元素,在大型建筑的室内设计中首次构建了俄罗斯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中苏友好大厦历年来所举办的大型展事不仅是普通市民的节日,也是纺织、丝绸、玻搪等行业的设计人员及手工艺人交换信息、获取资料和启发意匠的重要渠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市民文化节
   第B12版:市民文化节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林中有奇葩
当年中苏友好的见证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B05当年中苏友好的见证 2014-01-18 2 2014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