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就在这时,牢房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股馋人的饭菜香味钻进了我母亲的鼻子里。砰砰砰!看守用木勺敲敲木桶,招呼大家吃饭。然而,却没人吱声。终于,大人们做出了决定:大人们继续绝食,小孩子可以吃饭。绝食已经到了第三天了。那时,外婆和狱友们饿得都不能动弹了。
李宝贵在屋里走来走去,最后,他一咧嘴,摔门而去。时间不长,那个叫乔二狗的看守跑过来,无可奈何地对大家说:“好吧,你们吃饭吧,我们狱长答应你们的条件了!”后来,大家才知道,敌人之所以害怕外婆他们绝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此外,他们还想在关键时候利用这些共产党人。
这次绝食的胜利,让大家的伙食得到了改善,敌人再也不敢故意往馒头里面掺沙子了,也不敢让吃发霉的馒头了。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小新玉也在那个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恢复了健康。
孩子们在单调枯燥的囚室里渐渐长大了,却因没有读书的条件,斗大的字不识半箩筐。在这次绝食之前,外婆就和朱旦华她们商量,大人们受罪不要紧,可怜这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逃出魔窟,不能把他们耽误了,我们能不能自己开一个识字班或者叫做狱中学校呢?当时狱长李宝贵怎么也不答应,通过这次绝食斗争,他才无可奈何地同意了这个要求,但规定只能教《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物。
夏天一个乍晴的日子,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狱中学校开学了!教室是一间废弃的牢房,没有黑板没有书本。刘勉阿姨负责分班,我母亲和思齐姨妈分到了大班,曾任过疏勒小学校长的伍乃茵用土坷垃在小木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毛主席、共产党”六个大字,然后教大家怎样读怎样写,孩子们就在地上用木棍一笔一画地练。大人们在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也动过不少脑子。不但教他们认字,还要培养他们的阶级感情,于是他们专门为孩子们编写了许多儿歌。有一首《小八路坐牢》的儿歌,我母亲一直记得非常清楚。
阿姨们不但教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还结合他们所学的生字给他们讲故事和革命道理。有一次,朱旦华教他们学写“延安”两个字。对于从小离开延安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名字是模糊的,只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就是从那里来的,那里是自己的家,毛主席就住在那里。大家忍饥挨饿就是期盼着有一天能再回到那里去。但为什么要回到那里去?他们还不大理解。而通过朱旦华阿姨深入浅出的一番讲解,延安就成了我母亲和她的小伙伴们心中的圣地,是那么崇高,那么令人神往。同时,也知道了他们现在就是要争取跟着大人们一起回延安,跟着毛主席解放全中国。
1944年秋,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简称“三区”)的广大农牧民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阿合买提江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经过一年的斗争,到1945年秋,这里的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三区”革命民族军的反抗,大部被歼灭,余部撤至玛纳斯河东岸,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此时抗战刚刚胜利,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进行谈判,国民党蒋介石为了安定大后方,稳定人心,即组成以张治中将军为首的中央和平代表团,赴迪化解决新疆问题。行前,周恩来再三嘱咐代表团的屈武先生,让他全力协助张治中解决我方被扣人员的释放问题。于是,屈武上任后来到新疆第四监狱,探望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和女儿,转达了周恩来对她们的关怀和慰问,并向张治中作了汇报。1945年12月4日,张治中将军下令改善监狱的生活待遇,提高狱中人员的伙食标准。在屈武的安排和参与下,张治中又与被关押的共产党的代表举行了会谈……饱尝牢狱之苦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就这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等待之后,到1946年4月,才得到了让人振奋的消息:张治中将军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这一下,整个监狱沸腾了。很快,张治中将军就批示:立即改善狱中人员的饮食;准许在狱中自由行动;每月送给报纸并代购书刊;准许有配偶者会见。5月,当又一个春天到来时,外婆他们搬进了关押男犯的第二监狱。经过四年的艰苦斗争,他们终于迎来了和亲人的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