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连珠”
新春前后,本市共有12台话剧陪伴市民欢度新年;据悉,12台话剧剧目售票情况都相当不错。
■ 从今天起,现代人剧社的海派喜剧《四个婚礼》又要连演3天。
■ 初四(2月3日)则迎来新春第一波话剧高潮,当天共有《守岁》、《死亡陷阱》和《上海小姐》三部话剧在话剧中心的三个剧场开演第一场。
■ 第二轮高潮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阴历的元宵节和阳历的情人节重合。因此,又有以爱情为主题的《情人节的晚餐》《波音波音》《夏洛特的烦恼》等话剧同天博取情侣的关注。
■ 初九(2月8日)起,备受关注的、由陈道明和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历经坎坷后,终将在沪首演。
■ 同样受到全国中学生追捧的话剧《盗墓笔记》则在明天结束演出后,从2月14日起再“杀”回舞台。
包罗“万象”
由于话剧关照现实生活,观众口味也日益提升,因此新春期间的话剧题材也十分丰富,吸引的观众也遍及男女老少。“喜洋洋过大年”是首选题材,《守岁》和《四个婚礼》当属这一类型。前者由台湾戏剧家李宗熹编剧、导演,讲述了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如何坚持让一家人在漏雨的老屋里吃年夜饭的情形,温馨而应景。由著名编剧赵化南编撰的《四个婚礼》,则通过一个家庭60年间的四场婚礼,显现了上海的社会变迁。这两出剧目都适合三代同堂,乃至全年龄段观众一起回味。
虽然悬疑剧《死亡陷阱》、《意外来客》、《盗墓笔记》的内容并不“吉利”,但是这三部已经上演了数轮的话剧已经积累了口碑和粉丝。在新春长假内上演不愁没有观众。而2月14日上演的数部爱情喜剧,自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而30年来头回登上舞台的陈道明,更是把话剧观众扩大到40岁以上中产人群。
如此一来,新春里来看话剧就从年轻人的时尚生活,发展至全年龄段观众的文化需求。
“发乎”大戏
据上海史、民俗专家薛理勇分析,年俗起先“发乎礼”,后来其本质演变成新年里过的文化生活。因此,过大年、看大戏是千百年来最典型的年俗之一。但是,原本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年俗”,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城市化、现代化而发生演变。
如今,剧场多过戏台,话剧观众逐年增长。话剧制作体在城市里的活跃程度超过了戏曲院团、话剧内容丰富到可以覆盖全年龄段观众……因此,看话剧成为“新年俗”的潮流,就顺理成章了。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