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本版列表新闻
~~~——从加拿大梦露大厦想起北京银河SOHO
~~~——从加拿大梦露大厦想起北京银河SOHO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与自然“渔歌互答”
——从加拿大梦露大厦想起北京银河SOHO
汉斯米尔Hansimier 吴伟
▲ 凹凸有致的梦露大厦
▲ 空中看梦露大厦,别有韵味
▲ 充满魅力的银河内部空间
▲ 银河内部空间,到处都是流动感
▲ 银河成了人造风景
▲ 内部结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
  ◆ 汉斯米尔Hansimier(加拿大建筑评论家、访问学者)文 ◆ 吴伟 翻译并整理

  ● 新闻背景

  又到一年“盘账”时,建筑也不例外。风风火火、方兴未艾的2013年建筑市场上,各种新锐的、美丽的、丑陋的建筑作品纷纷闪亮登场。没有最雷,只有更雷,比如网络上评选的“十大丑陋建筑”,就很是雷人。

  其实,建筑是有思想的,建筑应该与环境声气相通,建筑当然应该是好看的,就像位于加拿大密西加沙市(Mississauga)的梦露大厦,就让我这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深感自豪。

  ■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大城市由于土地紧张及追求第一的愿望,楼越建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今天再也不可能出现美国帝国大厦那样能把“世界第一”的高度保持40年的大楼了。所以,中国设计师马岩松团队的梦露大厦巧妙之处在于它取消了传统高层建筑的直线条。

  摩天楼的内部当然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筒,但每层楼的外部都是形状错落的椭圆形了;每个层面旋转的起点不一样,角度自然也就波浪起伏,哆来咪发大珠小珠落玉盘了;层与层之间,全一色蓝色玻璃,阳光下碎银般的浪花随着你的角度接力“溅”起,楼就这样旋转着、起伏着一直到了50层,成了4万平米凹凸有致的婀娜“梦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梦露大厦不仅避免了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在瑞典设计的HSB大楼机械的雕塑形态(虽然它将一个个立方体扭曲堆砌起来,展现了人体扭转形态的力与美),但直线的外形不免给人单调和呆板的感觉;中国人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就不一样了,它的扭转十分柔美灵动,这种柔美来自于东方式的含蓄,更加上层层环绕的连续开敞的玻璃阳台,建筑的轻盈飘逸更加淋漓,仿佛只要一阵风来,我就驾云而去。

  梦露大厦,马岩松是第一个从17个国家6000名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中国赢家,据我所知也是第一个赢得海外大型项目的中国建筑师。项目开建不久,加拿大人民就因喜爱而把大楼改成了“梦露大厦”,叫开了,叫得全世界都把它叫“梦露大厦”;开发商于是乘兴又追加了一栋,模样继续,轻盈继续,婀娜多姿当然要继续,不同的是第二栋变“阴柔”为“阳刚”,马岩松们调整了楼层旋转角度的变化规则,让楼层在旋转中积累起形体的张力,颇有一“柱”擎天我自雄的气象。“环绕建筑的弧形阳台与大面积落地窗,增强了高层建筑的开放性,使人更直接地感受阳光、雨露和风,由此产生亲近自然体验,很好地唤起了人对自然的憧憬。”业内资深设计师珀耶(Poye,西班牙人)评价说。

  看着梦露大厦就让人想起设计北京银河SOHO的扎哈。

  ■ 是海上浮动的冰山,还是莽莽雪原上皑皑的山坡?朝阳门地铁站西南角的银河SOHO让我们看到了方形以外的建筑也能这样好看。

  五座银峰,优美的弧线一路流畅地滑过去,楼群是动态和优雅的奏鸣,柔软、滑溜,楼板的飘逸是其主旋律;每一栋楼都有中庭、核心筒,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一样都不少,楼板的漂移和多层次的水平飘带“叠”成了建筑形态——雪后天晴的雪山,它们深度围合在道路和绿树中,交叠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曼妙空间。

  这里的空间最让人着迷的是“流动”。从东北部的下沉广场开始,瀑布沿着斜面轻轻泻下,群峰“峡谷”因瀑布而灵动,而弹跳着诗情画意;在这里,峡谷因流动的线条和运动的曲面而活力绽放。

  这是扎哈在中国的第二件作品,她让流动的水平的白色铝带和玻璃如同连续的宽宽白线层层叠加构成座座白色山峰,33万建面的银河最终成为了东二环边一道“人化的自然”。

  扎哈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舒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她的作品常用盘旋的手法,如卡迪夫湾歌剧院、博物馆的增建,建筑蜿蜒至基地景观里,画廊延展到屋顶上,这种盘旋的语汇还界定了大厅空间。扎哈说:“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这种蜿蜒在北京银河继续着。

  ■ 不管马岩松如何解释,加拿大的梦露大厦与扎哈的作品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用曲线,形态都不是规整的方形,都想用作品来思考。

  被誉为经营空间高手的扎哈试图改变我们脑海里既有空间印象,流动感是她给人的最深印象,她的空间是塑造自然环境过程中产生的,在这样的空间里,虚与实、轻与重、固定与流动、开放与封闭、暗霭与透明处处充盈。

  而马岩松正是扎哈的弟子,并且在她的事务所干了一段时间。2003年,耶鲁学生马岩松的毕业设计名字叫“浮游之岛”,扎哈是他的指导老师,很喜欢这个设计的扎哈就问马要不要去她那工作。马岩松说“自己和扎哈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重复自己’”。马岩松说,她特别善于用建筑去契合具体的环境,环境不一样建筑就不一样。所以,她没有一定的模式。还有,扎哈认为方块是千万种形式中的一种,而我们的每件作品都是在试图讨论现实问题。比如广州双塔方案,便试图思考并讽刺城市建设一味追求高度。在这个层面上,“曲线”等手法就只是一种方式,用它来思考、来隐喻的东西才是建筑的思想所在。

  再者,像北部湾一号,建筑整体形态上“桂林山水”的隐喻,就试图将自然中的山水意境引入城市,在城市中造就秀甲钢筋森林的山水意境,所以在这里你就能看到“绵延山形”楼群,看到“独秀峰”;其实,我们也在这里看到了“太湖石”,当然也看到了清晰的“扎哈弟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建筑与自然“渔歌互答”
思想缺席,难逃“丑陋”命运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B03建筑与自然“渔歌互答” 2014-01-25 2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