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向市政建设,推进本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长江隧桥、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工程、崇启通道和一批黄浦江越江工程相继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2007年的26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468公里。
■ 投向土地收储,主要用于本市旧区改造、重点地区功能性建设、郊区新城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全市累计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松江新城等新城镇。
■ 投向交通运输,解决了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后政府还贷的资金缺口,为京沪高速上海段、金山铁路等一批交通项目的建成提供了资金保障,各区县新建改建了3300公里农村公路。
■ 投向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
■ 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市新增绿地5500公顷。
■ 投向科教文卫,新建343所幼儿园、75所中小学,在郊区新建4家三级医院。
2014年1月24日,上海市审计局公告了《上海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围绕此次公告有关内容,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审计局新闻发言人江小民。
记者:上海市政府性债务资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全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要。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审计情况看,本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3.58%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
记者: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2011年以来,上海市、区(县)两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中央有关部委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
一是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1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县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组织清理规范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月报制度,动态监控政府性债务情况,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二是债务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截至2013年6月底,上海市本级和大部分区县均建立了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市、区(县)两级政府根据《本市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实施办法》,按照财力可能和债务总量等情况,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截至2013年6月底,上海市市、区(县)两级偿债准备金余额合计为250多亿元。
三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能力有所增强。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件规定,制定下发了《上海市市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试行办法》《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区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的通知》,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
记者:如何评价上海市政府性债务的负担情况?
答:审计结果表明,从本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本市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一是从相关债务风险指标来看,截至2012年底,全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76.12%,反映出本市债务规模相对于综合财力而言,风险可控。全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逾期债务率为0.56%,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债务的逾期债务率为0.28%,反映出本市债务总体偿还情况较好。
二是从本市经济总规模和财政收入来看,2007年至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012年突破2万亿元,2012年底债务规模占GDP比重为25.6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23%,与经济增速总体保持同步,均呈良好增长态势。同时,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债务余额也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偿还,本市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平稳增长的财政收入将为债务偿还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是从政府性债务与政府资产的对应关系上看,本市政府性债务形成了相应的资产,部分资产还有一定的收入,可以作为偿债补充。其中,用于旧区改造形成的土地储备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用于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形成的资产具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形成的保障性住房资产,也有部分租金回报和售房收入。
记者: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
答:下一步,全市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债务“借、管、用、还”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并建立动态化、常规化的审计机制,将政府性债务审计与财政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结合起来。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政府性债务审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严肃责任追究。通过审计,促进强化和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