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量“爆笑喜剧”令人“一笑而过”、“一无所获”之后,我们格外空虚,空虚到只求看一出规规矩矩讲故事、塑人物,符合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真正的戏剧,不笑也没关系。在这样的戏剧生态里,上海著名编剧赵化南的《四个婚礼》的上演,立刻填补了空虚——它不仅仅是一出真正的戏剧,还让人开怀大笑之余念及了家国情怀。正所谓,上能顶天,下接地气。
“三一律”是指,一出剧目里,时间的一致、地点的一致和事件的一致。例如曹禺的《雷雨》,在一天里,两个家庭的8个人物,在周公馆的小客厅里,逐渐揭开过往秘密,并牵扯出爱恨情仇,且最终导致人物的悲剧命运。不能随意更换场景,又必须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勾连多个人物命运,并展示深刻主题——话剧编剧的难度远胜于电视剧和电影的道理就在于此,市场充斥未经精心构建就连忙去“圈钱”的“烂戏”的道理也在于此。
《四个婚礼》是一出规整的“三一律”戏剧。它正如其剧名——展现了1949、1976、1994、2013四个年份里,一个大家庭里的四个婚礼。每个婚礼一幕,每一幕就是一个符合“三一律”的单独故事,而连起来的四幕大戏也属于最规范的戏剧格式。每一个婚礼,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1949年的婚礼在国民党轰炸的警报声中匆匆收场。1976年的婚礼,人人身穿绿军装,结婚礼物是红宝书。1994年的婚礼是否举办,矛盾的中心是炒股票。2013年的婚礼,充斥着网络流行语和各种“看不懂”。衔接四幕的不过是一个投影——投影上滚动着这个年代的新闻图片。第一幕前是人群涌动中托举出的毛泽东大肖像;第三幕前有浦东新区区政府挂牌的图片……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年代,都是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进步。举全家之力举办的婚礼,最能做到“一滴水见太阳”。
以上,是为“顶天”。接地气,则是全剧人物完全都是生活中有迹可循的人物,语言生动幽默,潜台词连连。“瞎子”艺术家如此阻止女儿出嫁:“他爸看起来是只雄老虎实质是只煨灶猫,旁边蹲了只雌老虎。你要跌进的不是老虎灶,是老虎口……”“雌老虎”名根妹,身边有位潘先生一直单恋她。根妹的丈夫向来豁达,嘲讽潘先生:“虽然你出道早,但是我运道好……只要我活着你就休想!”在老夫妻103岁准备拍全家福时,根妹丈夫打了个盹,被潘先生误以为:“机会终于到了!”老先生醒过来大骂潘先生:“跟你妹!”演至此,全场爆笑。这些符合人物性格而产生的“喜感”,看起来自然又发噱。此外,潘先生以及四个婚礼都来当司仪的王小开等,都是其中颇有喜感的人物,具有滑稽戏演员的腔调,使得该剧更增添“喜剧”元素。该剧还提及了马当路、太平桥、麦乳精、大白兔奶糖等上海人的生活细节,更是激起了上海观众的情感涟漪。
《四个婚礼》剧情简介
1949年的婚礼,几乎家徒四壁。男方家里是开老虎灶的,仅有两张八仙桌——晚上拼在一起当床给新郎新娘睡。女方的盲人父亲拎着二胡看起来像瞎子阿炳,他自然不同意。这个暗自担心女儿出嫁,没人养老却自诩为“艺术家”的人,因为女儿的跪求,和孝顺他终老的许诺而最终答应这门婚事。最后,女儿让他卸下“防线”——摘下墨镜,原来他也是因为在旧社会找不到生路,才装瞎子卖唱养活女儿的。
1976年,第二代里的大弟想和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张结婚,受到父亲以及一身革命正气的大姐的竭力反对,后两位生怕影响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大弟的爷爷奶奶,以1949年——父母亲在“瞎子”外公的竭力反对下,依然争取结婚的事例,最终说服大家“别影响我抱孙子”。
第三幕则是口吃的小弟成了越剧名角,差点因为未婚妻为炒股票辞去公职而悔婚。
到了2013年,大弟的两个儿子也遇到了矛盾——一个上进青年为事业不愿意养孩子,另一个啃老族想与认识一个月的女友闪婚……最终,全剧在四代同堂的全家福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