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春节前拿到崇明绿联会推荐的“诚信企业”名单表格,看见第一行就是“老杜鸭鸭”。这次,我下决心去采访了。坐在办公室里,我仔细端详着我所认识的老杜,像、又不像,其实人还是那人,不过他的思想却越来越丰满了。老杜老杜,孜孜矻矻,一生都献给了“农”字事业。他的企业,诚信播四方,是崇明众多农产品企业中一个代表。他聪明、不乏幽默,睿智,却又大度,是崇明人的一个缩影。
一脸憨厚,说话实在,却极富哲理。说他是农民,长相是,谈吐像个哲学家,而且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道理,你推不倒他的“立论”——
农业企业不能老嘎(上海方言:意为骄狂),做农业不是一个好产业(我知道他做得艰难),享受补贴,因为穷,所以要补。但补也是补一个窟窿。做农业思路要对,那样才是锦上添花。所以,企业一定要练好内功。上述大白话,就是老杜对我的开场白,好!
76届初中毕业,顶替到浦东商业公司,半年后就是金桥百货商店经理,再后来是公司团委书记。闲话少讲,1992年有一位伟人在南方巡视讲话后,当年的小杜不安分了,折腾来折腾去,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跌打滚爬,一路走来,最终小杜变老杜。
老杜好,这个资格也明显老啦。其实,我这说的不是废话嘛!草创时代,老杜鸭鸭有养鸡场、孵化场、屠宰场、种禽场、饲料场、食品加工场,当时六个部门都很小,但是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也算一条龙,有点抗风险能力。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老杜信这个,还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有一块地方赚钱我就可以活起来了。
呵呵!我还在一愣一愣时,老杜话锋一转,说:你知道吗?我很喜欢做傻乎乎的东西,实打实,不打一点折扣。做食品,有的人会心动,用一点添加的东西附加值高,但多少总会影响口感的,我不心动,甚至连这样的念头一闪都没有。企业最大问题是在内部建立标准化体系,质量才有保证,市场才有信誉。我现在的顾客都是回头客。
老杜不说话时,笑眯眯的,一开口,滔滔不绝,勿容置喙。我只能听——我对农业有很深的了解,农业是农民做的,企业很难做农业。还有,不创新永远找不到门路。我的六个小部门,现在变成了农民、合作社、公司、市场四大体系。我这里,农民赚的是打工钱,合作社赚的是组织钱,公司赚的生产钱,开店赚的是商业钱。利益分离,各自为阵,我是标准的农工商。
完了,采访结束。老杜又像个农民,嘻嘻哈哈地拉我到食堂里去吃饭了。崇明的菜新鲜,这一顿饭,有滋有味,胜过我许多饭局宴席…… 饭毕,老杜说,不回办公室了,这儿的太阳好,就在这里坐吧。嘿!我也觉得,农民式的享受挺好的。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