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下)
徐如林
■ 圣玛丽亚女校校刊《凤藻》封面
■ 一九三七年张爱玲毕业照
  ◆ 徐如林

  圣玛利亚女校把“非梧桐不栖,非醴不饮”的凤作为学校标志,校刊取名《凤藻》。汪宏声另外发动一个名叫国光会的课外活动组织,出版32开的小型刊物《国光》。张爱玲的文学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中英文双管齐下,先后发表《迟暮》(《凤藻》1933年刊)、《牛》(《国光》1936年创刊号)、《秋雨》(《凤藻》1936年刊)、《书评》四篇(《国光》1936—1937年第一、六期)、《阳光房》(《凤藻》1936年刊)、《霸王别姬》(《国光》1937年第九期)、《心愿》(《凤藻》1937年刊)、《牧羊者素描》(《凤藻》1937年刊)、《论卡通画之前途》(《凤藻》1937年刊)。张爱玲偶尔还会活泼一次,写两首打油诗讽刺老师,其一为:“橙黄眼镜军蓝袍,步步摆来步步摇,师母裁来衣料省,领头只有一分高。” 另一首是:“夫子善催眠,嘘嘘莫闹喧,笼袖当堂生,白眼望青天。” 调皮的结果是差点毕不了业,向其中一位老师道歉才得以罢休。

  《心愿》(“My Great Expectations”)、《牧羊者素描》(“Sketches of Some Shepherds”)等,堪称张爱玲中学时期的英文作品经典。其中文翻译已经面世,不做赘述。在此仅将另一篇英语习作《阳光房》(“The Sun Parlor”)编译于下:

  “在圣玛利亚女校,我最喜欢的地方是阳光房。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暖、明亮、始终充满阳光的房间。墙壁被涂成白色,但墙体的下半部分被覆盖在黑色的木板下。房间的中央有一张黑色的长条桌,围绕其四周有很多椅子,它们是用来让女孩子们在这里读报纸的。房间一角的架子上有一个木盒子。这个盒子属于《凤藻》社,每个女孩都有权力把自己的作品投入其中。盒子是锁着的,我们总是想打开这个神秘的盒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墙上悬挂着许多有趣的图片和文字,总是会吸引路过阳光房的女孩子们的注意力。房间非常明亮,因为它的一侧面对通往学校大门的玻璃门,一侧则有三扇玻璃门面对学校的花园。阳光可以从两侧照进房间。当我们站在玻璃门前时,我们能够看到可爱的学校花园的全景。冬天的下午,当浅黄色的阳光懒懒地照在石质地板上时,我们手拿报纸坐在蒸汽暖炉边。我们感觉舒适、温暖、愉快,彻底沉醉于阳光房的魅力之中。”

  也许在当时家庭环境下,只有这个温暖的阳光房,才能让张爱玲短暂忘却心中的烦恼;只有那个神秘的木盒,才能不断开启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之梦。

  “一碗什锦豆瓣汤”

  1937年是张爱玲所在年级的毕业季,当年的《凤藻》校刊特意刊登了一张名为“一碗什锦豆瓣汤”的调查表。全班35位女生都被称为“豆瓣”,每粒“豆瓣”分别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张爱玲宣称自己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最喜欢的人是爱德华八世,最怕的是死,最恨的是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又忘啦”,而自己的拿手好戏则是绘画。

  这是一份标准的“少女”式答案,其中既有憧憬未来的浪漫,又有对未知前景的担忧,还有一点点顾影自怜的天真。参看张爱玲后来的人生经历和她的作品,不免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1936年1月20日,年轻英俊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登基即位。登基大典的喜庆气氛还未彻底消散,他却突然于当年12月11日正式宣布退位。爱德华八世转眼沦为温莎公爵,但他“不爱江山爱美人”,这样的男子在对爱情至上推崇备至的少女看来,当然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张爱玲也不能免俗。然而另一方面,父母的失败婚姻又让当时的她对结婚产生恐惧。在她看来,结婚会抹杀一个女人所赋有的种种才能,而这个“有天才的女人”当然就是指张爱玲自己。此时的她不会想到,7年后的某一天她将深陷于一段婚姻。

  张爱玲被公认为是天才。她的《天才梦》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但她所谓的“才”,不是写作,而是绘画。她生平第一次赚钱,不是中学时期发表的文章,而是那时画的一张漫画,投稿到《大美晚报》,报馆支付了五元稿费。张爱玲沉迷在卡通画的世界里,她在教室里总是坐最后一排,不听讲,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划着,仿佛是很用心地记笔记的样子,实际上是在画教师的速写。她在1937年发表的《论卡通画之前途》中断言:“卡通的价值决不在电影之下。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她在毕业留念时,为全班同学绘制了30多幅卡通身段的肖像画,配以真人头像。若干年后,张爱玲两项才能的作用终于分出了高下,她以文为生,偶尔会为文章自绘插图。两者结合最成功的例子是,1943年1月,《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了张爱玲题为《Chinese's Life and Fashions》的英文文章,并附有12幅她自画的服装、发型插图。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1943年12月,张爱玲应读者要求,又将此文改写成中文,发表于《古今》半月刊,即《更衣记》。

  张爱玲的口头禅是“我又忘啦”。汪宏声在《记张爱玲》中说她“是出名欠交课卷的学生,教师问她,总是一个‘我忘啦!’说的时候把两个手掌抓着,一副可怜相,使人对她毫无办法”。汪宏声提到的另一个细节是女校要求学生宿舍保持整洁,不穿的鞋子不能放在床底,而是必须放在鞋柜内,违反者的鞋子将被放在卧室门前的走廊里示众。张爱玲的旧皮鞋常常被展览,可是她毫不在乎,至多说一声“啊哟!我忘了放在柜里啦!”《小团圆》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学校教务长蜜斯程取笑九莉丢三落四,捏着喉咙学她说“我忘了”。人的记忆很奇特,希望记得什么或者忘记什么,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有些琐事因为毫不关心而时时忘却;有些遭遇虽然历时久远,夜半无人时仍会令人浮生出一些私语;有些情感刻骨铭心,一辈子都无法释怀,例如《小团圆》卷首张爱玲与友人通信中提到的“无赖人”。

  圣玛利亚女校时期的张爱玲尚体会不到这些,这里只是她人生刚刚绽放的起点。她在《心愿》中说:“如果我在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为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虽然我的贡献是那样微不足道。”张爱玲用她在文学创作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与全中国其他学校相比,圣玛利亚女校的宿舍也未必是最大的,校内的花园也未必是最美丽的,但她无疑有最优秀、最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们将以其日后辉煌的事业来为母校增光!”

  摘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申城迎春特别报道
   第A03版:申城迎春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新春影视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3版:长三角
   第A24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民生上海
   第A27版:民生上海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民生上海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夜光杯
   第A32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家长会/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下)
母亲邵华
鄞变一八五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2凤栖于梧:张爱玲的中学时代(下) 2014-01-29 2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