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卫国大夫。宪问篇记载,孔子曾说他“治军旅”,是卫国重臣。《左传·定公八年》载,在卫、晋外交中,王孙贾维护了卫国的尊严和利益。
奥,内室西南角曰奥,古时尊长居之,亦祭神之方位。《左传·昭公十三年》“国有奥主”,注疏家曰:“奥是内之义;奥主,国内之主。”故奥主喻国君。灶,灶神,火之主,执掌饮食。古时,祭灶完毕,由一人扮神移至内室之奥,再祭。“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流行语,暗指灶神有实权。王孙贾以此语问孔子,明知故问,别有用心。孔子入卫,卫灵公厚待之,君夫人南子亦会见,于是王孙贾估计孔子可能仕于卫国,因而拉拢孔子,意思是说你巴结国君、君夫人,还不如亲近我等大夫。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王孙贾问:“‘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回答:“不对。得罪了老天爷,向谁祈祷都是没用的。”
孔子的意思很清楚,做人、办事要顺应天德、天意,循规蹈矩,而无需祈求神灵;否则,任何祷告都毫无用处,只能自食其果。显然,孔子看透了王孙贾的用心,拒绝了他的拉拢。
天,人类初始即已产生的概念,是至上神,主宰天下的一切。不过,春秋后期,对神的怀疑思潮渐兴,天的含义有所变化。一方面,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篇),“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似乎承认天的主宰力、神秘性;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篇),明确天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蕴含着事物之本原、客观之规律的意义。不能不说,天的概念在孔子心目中具有两重性。但又必须指出,孔子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天的神秘性不断减弱,自然性日益增强。
所谓“获罪于天”,就是违背天德、天意,违背客观规律,而肆意妄为。天的要求是通过圣人传达给人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篇),故世人要以圣人的教导为准则,以圣人的行为作榜样。具体说,上至君臣,下及庶民,都要按照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的指示做人、行事。否则,没有正义与道德,没有责任与义务,就是得罪上天。
做人既善且美,自然不必向诸神祷告,“知命则不待祷”(钱穆《论语新解》)。而绝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得罪上天,而祷告又无用。那么,以天为至上神的各种神灵已无存在之必要。
按孔子说法,人要做君子,即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的有为之人,而“为仁由己”(颜渊篇),一切主要靠自己。故曰:人生在世,无所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