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检索,此类手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这一例联合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山医院外科的微创技术水平和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于3月5日同时间实施的肠、肝、肺三处病灶的机器人微创切除术,避免了患者等待的恐惧和三次手术的打击,同时减少了因仅切除原发灶后,肝、肺转移灶迅速增大的风险。全部手术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仅需胸部3个直径1.2厘米小孔、腹部6个直径1厘米小孔进行手术“操作”,另有一个5厘米大小的腹部切口用于取出肝、肠肿瘤的标本(若按传统方法,则需在患者胸部、右上腹和左下腹分别划开两个20厘米、一个18厘米大小的切口),大大减少了患者手术的创伤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整个手术耗时9个小时,基本与开腹手术相当。
最重要的是,患者原本需要三次住院和三次全麻下才能完成的手术,现在通过一次手术就全部完成,术后7天即可顺利出院,有利于患者早期的活动和早期的实施后续综合治疗——若按传统手术方法,每次手术需住院7天,手术1-2周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手术,三个手术起码需两个月以上时间。
患者为57岁男性,因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伴腹胀、腹部隐痛半月余前往中山医院就诊。肠镜检查显示为肛缘14厘米处可见一巨大菜花状肿块,表面糜烂坏死,肿块堵塞肠腔,肠镜不能通过,病理诊断为腺癌;进一步行直肠MRI及PET/CT检查,考虑为直肠癌同时合并肝右叶转移和右肺部转移灶。经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的诊断和讨论治疗方案后,由普外科副主任、结直肠癌外科专家许剑民教授和韦烨副主任医师联合肝外科王晓颖副主任医师、胸外科范虹和蒋伟副主任医师,以及麻醉科李敏和护理部汪菊、董晓燕等协同配合,运用达芬奇机器人为患者实施了直肠癌根治术,并同时切除了肝脏和肺部的转移病灶。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和进食流体食物。
【相关链接】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肿瘤诊治新模式
据中华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普外科研究所所长秦新裕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肿瘤诊治新模式,一改原先“各自为政”的格局,能够为每位患者“度身定制”最具个体化和最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的发展,专业化、微创化、基因化、数字化为外科及肿瘤外科的诊疗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放大15倍的三维立体视野及灵活、精确的机器手臂(每根手术臂仅一根筷子粗细),从而使手术达到完全的微创效果与手术根治彻底性的结合。
以机器人微创治疗大肠癌手术为例,2010年9月以来,中山医院普外科已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了近300例结直肠手术,还先后与肝外科、胸外科同仁联合实施了机器人微创肠癌及远处肝、肺转移灶的同步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