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子是件大事,但即使购房者已经足够小心,仍不时有人陷入各种各样的交易纠纷。“3·15”即将到来,如何更好地保障购房者的权益,同样也是房地产从业人士所特别关注的命题。我们发现,在上海楼市,越来越多的品牌中介和品牌房企,对市场交易的透明及公平,对自身产品品质、服务、销售环节的规范与提升,体现出强烈的自发要求并付诸行动,以实现买方卖方的双赢。
几种常见的“买房陷阱”
1 房源信息虚假
去年9月,购房者吴先生在网络找到一处房源,感觉基本合适便联系了经纪人看房。结果不到10分钟,他便发现“跟网上发的图片完全不同。”随后中介说周边还有几套差不多的房子,只是稍贵。吴先生表示,自己看房的两个月时间里这类事件已经发生了多次。
2 未尽审查义务致交易无效
2013年5月,购房者陈小姐通过房产中介购买次新房,且支付了定金5万元,房产中介承诺她一个月内可完成过户,可陈小姐欲过户时,却发现该房已遭抵押被法院查封,无法完成交易,而此时中介却坚决不返定金。
3 “虚假认筹”套住你再说
去年,某楼盘在开盘前开展“认筹三万抵十万”活动,销售员称房价可能在8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两个月后楼盘正式开盘,房价却变为8800元/平方米,和周围其他楼盘相比贵了不少,“三万抵十万”实际化为乌有。
4 装修质量无法保证
李先生在青浦买了一套精装房,交房前便发现瓷砖、大理石破损等问题。尽管投诉后开发商的态度比较好,但他还是不放心:“每次出问题,开发商都派人来维修,但大理石破损始终也没能解决。过了保修,再出问题怎么办?实在头疼。”
■ 业内剖析
用“钓鱼房”吸引客户只能适得其反
谭百强
上海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
假房源和假信息是行业不正当竞争的产物,即所谓的“钓鱼房”。但是这种通过低价假房源来吸引客户关注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网上发布虚假房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目前没有系统的价格查询体系,造成了买家对于市场、房源价格不了解。第二, 网上发布后的信息核实机制不建全,导致虚假房源泛滥。第三,从业人员制度的不规范,没有相对应的考核机制,也没有所谓的停牌。
针对这样的问题,上海中原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为客户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比如我们希望员工只需挖掘性价比高的盘源,其他诸如楼盘的小区照片、户型图等信息由公司统一制作,而房源价格更是会经过公司的审核才能修改与更新。希望以此来还原市场上的真实信息。
精装修业主维权举证责任应在房企
李晓飞
雅戈尔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由于装修环节繁琐,过程较长,自然会有很多问题,关键是还是看房企如何掌控。我们公司也一直很重视房屋质量,对装修过程也做了很多的努力。首先,在材料选购方面,坚决要求由公司内部进行采购,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花销而外包给施工单位。其次,监控环节,采取全程拍照措施,由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督工监理,将质量把控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另外,还由业主内部挑选10名代表组成业主督工小组,定期或是不定期来抽查地砖、市场、木板等质量。
近期,有消息称“新消法”将装饰装修类质量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这种做法我认为是积极的。因为这意味着精装房质量维权,不需业主举证“你的房子装修有问题”,而是由房企举证“我的装修质量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