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长,也应是优秀新闻发言人
陆梓华
  从某地一高三男生晚自修时毫无征兆地从窗口一跃而下,到幼儿园为了追求出勤率变身“药”儿园,从高考制度改革到义务教育均衡化举措出台,关于教育的点滴变化,越来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身为校长和教师,如何为本校代言,又怎样从专业角度,面向社会对教育政策作出权威解读?

  由本报牵头的“中国首家”上海市校园通讯站“校园新闻人发言平台”日前成立,短短一周多时间,沪上40多所中小学已经积极加入本平台,本平台旨在全面展示申城各级各类学校的风采和特色,打通学校和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上周四,校园新闻人发言平台举行交流活动“三月专场”,与会的50多位校长纷纷表示,“校园新闻发言人平台”由新民晚报这样的权威媒体主办,为校长、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提升媒介素养机会。

  因为创办了沪上首个“男生班”,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一度成了媒体的“宠儿”。卢起升坦言,起初,他看到媒体也敬而远之,“不敢讲话”,生怕言语不当引起误读。但是,随着和媒体交流的深入,他的态度渐渐发生了改变。

  “最初这个想法是怎么诞生的”“对于男生班有着怎样的期待”“是否想过男生班有什么对男生发展不好的地方?”卢起升说,面对媒体层层深入的追问,他渐渐总结出自己的回答策略。

  东展小学副校长姜雪雁认为,民办小学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可以满足家长和孩子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教育资源的补充,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能够让家长对学校有更多了解,有机会为孩子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此外,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也有责任通过媒体传播主流教育文化和教育,探讨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

  华师大一附中校办副主任、本报教师通讯员濮晓粹认为,校园通讯站通讯员阳光培养计划,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为其将来发展助力。

  中国中学副校长郑敏芳介绍,中国中学高中部有独立的学生新闻社团,希望通过本报的培养计划,让师生拥有更专业的信息或事件处理能力,更灵敏的新闻敏感度。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上海新城区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新民图视绘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家长会/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早教沙龙
   第B0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新民晚报搭建中国首家校园新闻发言人平台 启动上海市校园通讯站通讯员阳光培养计划
校长,也应是优秀新闻发言人
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校园通讯B05校长,也应是优秀新闻发言人 2014-04-02 2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