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思南路幼儿园老师张晨和沈漪雯建议家长,与孩子们贴心交流,让孩子知道在午睡前、餐前、课前、户外运动前比较适合完成自己的生理需求,合理安排如厕时间。
1.与孩子一起养成生活好习惯
想让孩子养成做事有规律的好习惯,需要家长与孩子“手拉手”。出门之前,睡觉起来上趟厕所,读书、弹琴、画画之前喝点水、跑趟洗手间……家长如果有较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即使不用时时提醒,孩子也会模仿。
2.与孩子平等交谈,“正经事”前留点时间
通常孩子自由玩闹时,不会主动关注到口渴或者是否想上厕所,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了;要静下来时,先前被忽略的生理需求就会凸显。所以,家长不妨和孩子平等交流,问问孩子们为何总是在做事前,才忽然想起来想上厕所,如果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该多好。同时,孩子们将要花较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之前,家长可以有意给孩子留些准备时间,喝喝水、吃些点心、上个厕所,帮孩子想起来身体上还有那些小需求。
3.讲明道理,不要拿上厕所当借口
孩子四五岁,父母额外布置的“家庭作业”未必少,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兴趣班,弹琴、画画、学英文、搭积木……孩子们天性爱玩,回来练习时闹情绪很正常,中间跑厕所、喊口渴、说肚子饿也许是孩子们的“小花招”,想要推诿或拖延。此时,家长不要以为孩子不懂,而是应该讲明道理:妈妈理解你的不情愿,如果累了中间可以休息或者玩一会,但不要拿着生理需求做借口。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