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云际会,多少名人先贤曾在这里呕心沥血,造福社会、泽惠人类。人生谢幕,先贤们渐行渐远,但与他们有关的城市记忆却可以依旧鲜活。
2010年6月26日,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在上海福寿园开馆。博物馆以“领略生命华彩、珍藏城市记忆”为主题,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邢同和设计主体建筑,国学大师南怀瑾亲笔题写馆名。
博物馆的展陈围绕“生命的故事”展开,走进博物馆,人们可以一路领略“生命的礼赞”、“生命的忠贞”、“生命的探索”、“生命的睿智”、“生命的绚烂”、“生命的坚韧”、“生命的博爱”和“生命的留言”。先烈先贤们曾经给上海带来的辉煌、荣耀和财富,就像一颗颗钻石,耀眼光芒,历久弥新。
就是这样一座由企业主办的博物馆,藏品近三千件,部分珍品更达到国家级文物标准。这一切,正缘自福寿园20年来的一路收藏,植根于殡葬行业深厚的文化传承内容。
2010年,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福寿园合作建立“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开展人文学术、馆藏文物研究。
当今世界,真正有影响的世界性大都市如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是人文名城,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每万人拥有博物馆0.5座,纽约为0.3座;相比之下,上海在本世纪初每万人拥有博物馆仅为0.04座。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作为一座由企业申办的博物馆,从“点”上来看并没有为博物馆的“量”增加多少百分点;但从“线”上来看,却串起近现代史上的众多名人大师,呈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
长久以来,中国殡葬行业受传统思维桎梏,难登大雅之堂。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更因此弹眼落睛,成为中国殡葬行业的一张新名片。开馆3年多来,博物馆已接待超过5万人次,名人家属、学术机构、中国殡葬协会及国际殡葬协会始终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2012年,博物馆荣膺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工会2011年度“工人先锋号”称号;出席AFE2012亚洲殡葬博览会,以唯一一个文化机构的身份参展“亚太区内杰出殡葬企业”并荣膺奖项。国际殡葬协会计划推荐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作为世界殡葬行业人文纪念的全新形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让我感到震惊,一个企业竟然能有这样的意识,如此的胆识,为文化创建做出如此创举。”国际殡葬协会秘书长德克·范·沃尔在参观人文纪念博物馆后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