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台有菜初长成
王蔚 赵一凡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

  这几天,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植资源开发中心的一个千余平方米的智能实验温室里,几乎被盆盆罐罐以及各式的铁制三角架、垂直立架占满,上面育有各种五颜六色的蔬菜。全国著名蔬菜种植专家、上师大教授王全华正在攻关“科技型阳台菜园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这里将是未来上海千家万户阳台菜园的“孵化基地”。

  走进实验温室,你可迅速找到菠菜、生菜、油麦菜等几十个品种的绿叶菜,还有番茄、黄瓜等。“看外观,品相不错吧,不信还可尝尝,味道也肯定赞。”顺着王全华的指点,记者从立架上采摘了一颗小番茄,没洒过农药,长在暖棚里也没灰尘,送进嘴里顿觉满口清香。王教授说:“中心建成一年来,蔬菜的收成也有五六批了,口味肯定比市场上买来的要更鲜嫩。”

  “阳台菜园对种植技术和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只需要买几个普通的栽种盆,用椰糠作为基质代替土壤,播种后添加点颗粒肥料,并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地浇洒些水就行。”王教授说,这一无土栽培蔬菜,仿佛是在家里安装了加湿器,会让居家环境更舒适宜人。

  作为这个蔬菜实验温室“大管家”的上师大生环学院副教授赵渝说,去年上师大的科研团队已经在本市闵行、虹口等区的400多户家庭做了试点,主要是推广生菜、空心菜、木耳菜、油麦菜等四个叶菜类品种。因为这些菜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在六周内,居民的参与热情会比较高,如果是种茄果类的话,生长期要长达半年以上,会让人等得比较心焦。而且,这些菜不用打农药,但种青菜是肯定要喷药水的,青菜哪怕是种在自家阳台上,不出两个星期也会生虫的。

  赵渝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上师大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款“阳台菜园软件”,类似“嘀嘀打车”,一呼就灵。居民种菜时遇到技术难题,便可与专家在线交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人物·评论
   第A14版:圈内圈外/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8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9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0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1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2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3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4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目击
“洋马甲”商品唬人
如何脱掉“洋马甲”
11个“城中村”今年改造
航拍扫墓大军
用一场沐浴礼 送别故世亲人
阳台有菜初长成
尊崇每个生命 守护每份嘱托
报头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阳台有菜初长成 2014-04-05 2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