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 志愿军烈士中,上海籍有1634人,其中不少人出自奉贤。清明 时节,我们走进上海永福园志愿军纪念馆,倾听历史回声——~~~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 志愿军烈士中,上海籍有1634人,其中不少人出自奉贤。清明 时节,我们走进上海永福园志愿军纪念馆,倾听历史回声——
家国情怀 见贤思齐
姚丽萍
■ 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上,全长百米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 张龙 摄
■ 勋章证、立功证明书、立功奖状、纪念照片等
■ 军用饭盒、茶杯、茶壶等
■ 军用步话机、冲锋号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上世纪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来自上海地区的有18680人;全国志愿军烈士中,上海籍人员有1634人,其中不少人出自上海奉贤。

  60年后的今天,在一段模拟上甘岭的坑道内,静心研读一段历史——那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画卷,都在诉说着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和一份要牢记历史的心愿。

  峥嵘岁月里,那些为和平所做的牺牲,那些为国家付出的忠诚,都值得后人记取。清明时节,让我们走进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倾听历史的回声。

  一个心愿

  斥巨资打造纪念馆

  建造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的,是永福园,永福园的掌门人是徐渭岳。

  徐渭岳是奉贤人,年轻的时候在建筑公司工作,做过建筑工人、技术员、总经理,后从事房地产经营,上世纪90年代曾是上海房地产百强企业的老总。如今,他是上海永福园陵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最近十多年来,徐渭岳一直从事公墓行业。一个长久以来被“边缘化”的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是否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永福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没错,殡葬行业,特别是公墓行业,原本就该是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的中坚力量——问题是,怎么传承?如何传承?企业到底能做点什么?毕竟,有作为,才能有地位。10年里,徐渭岳一直在寻找答案。

  一位烈属曾经告诉徐渭岳,他父亲当年听从国家召唤,参军入伍奔赴朝鲜战场。父亲离家的时候,家里已有两个孩子,母亲还怀有身孕。父亲在战争中牺牲,此后的岁月里,母亲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含辛茹苦,备受煎熬,60岁就撒手人寰。

  “这不是一位父亲和一位母亲的牺牲,在上海赴朝参战的1.8万余位志愿军战士中,奉贤和南汇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每每说起那一家人的牺牲,徐渭岳都会红了眼眶,因为他自幼在奉贤乡间长大,见过太多类似的家庭,“志愿军战士当年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许多人为国捐躯。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对他们有所回报。”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今天都在说“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更需要大批的理想主义者去推动、弘扬时代精神。在徐渭岳看来,志愿军战士勇于牺牲小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我决定拿出自己经营房地产的收入,建造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告慰英灵。”徐渭岳说,2年前开始,他一面在永福园里规划志愿军纪念馆,一面派出团队去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收集资料,充实馆藏。

  时至今日,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一期已建成开放,二期也将于今年7月完工,共斥资6000多万元。

  一条“坑道”

  大量展品捐自民间

  提起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让“上甘岭坑道”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历史记忆。永福园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的构造,就仿拟了经典的“上甘岭坑道”。

  走进永福园大门,不远处的小山若隐若现,山体内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来到小山前,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全长百米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上,彭德怀、陈赓、杨勇、杨得志、洪学智和邓华6位司令员的浮雕铜像、毛泽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题词、朝鲜半岛战争形势的影雕地图大气磅礴。纪念墙还一路铺展了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最可爱的人”,518个英烈的名字,都定格在壮烈的瞬间。

  沿纪念墙走进纪念馆大门,“上甘岭坑道”赫然在目,峥嵘岁月的强大气息扑面而来——300余幅珍贵的抗美援朝照片、300余件文物,这些翔实的历史资料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展示形式,生动展现了那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坑道左侧,是一排全封闭的玻璃柜,展柜里是300多件展品,有水杯、饭缸、肥皂盒;有步话机、药用箱、冲锋号;还有军功章、嘉奖令、立功纪念册。坑道右侧,木质展板上是指挥构架图、战斗序列图、五次战役解读和近500张历史照片。还有一样很特别的展品,是“防务区域地图”,画图的人,竟然是一位通讯连卫生员。人们观赏着这幅出自“非专业人士”的专业地图,忍不住要遐想,那个在救死扶伤之余专心绘制地图的卫生员,该是怎样一位军事天才。

  这数百件展品,大多都来自民间,来自志愿军老兵或老兵家属的捐赠。在历时一年多的筹备中,不止上海,全国各地的志愿军老战士闻讯后都纷纷赶来,将自己珍爱的藏品无偿捐赠。单单浙江镇海,就有上千名老兵委托代表向永福园集体捐赠。

  2013年3月24日,上海首个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题的纪念馆在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迟浩田将军亲笔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201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上海永福园为在沪志愿军老将军、老战士举行了一次大型纪念活动。

  一处基地

  铭记历史弘扬精神

  纪念馆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她的使命在于记录一段历史、传承一段记忆、弘扬一种精神。于是,经与本市教育部门合作,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成为奉贤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选择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纪念墙前面宣誓入团,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仪式。

  而在去年11月,“上海永福园志愿军纪念馆志愿者服务基地”正式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授牌,这是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首次进驻殡葬行业。各行各业的人来到这里参与志愿者服务,志愿军老战士孙佑民就是其中一员。

  当年,孙佑民担任防空总指挥,指挥志愿军二九部防空作战,击落、击伤美机96架,战功显赫。离休后,他当起了扶贫帮困志愿者,先后资助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40多人。

  德不孤,必有邻。如今,在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不但有像孙佑民这样的志愿军老战士,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博爱永福行——特色志愿服务”,尽自己的一份力。

  自纪念馆正式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来访者中既有志愿军老战士、国防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老将军和老教授,也有企事业单位的年轻白领和在校学生。不少人不仅是参观者,也是义务讲解员。在义务讲解之外,众多志愿者还和永福园约定,定期去看望志愿军老战士。而祭扫先烈、关爱志愿军老战士、服务乡里系列公益活动,都是“博爱永福行——特色志愿服务”的保留项目。

  在众多志愿军老战士看来,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不仅是老兵们定期聚会的场所,也是“夕阳红”们在老龄化进程中再造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大平台。

  “每个时代都是需要点精神的。永福园建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她寄托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更需要后来人见贤思齐。”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殡葬协会会长王宏阶说。

  一幅油画

  不止记录英雄事迹

  这是一副油画,出自一位美国画家之手。画面长1.22米、宽0.76米,两位主人公,右边是志愿军著名飞行员韩德彩,左边是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时间是1953年4月7日;地点是朝鲜战场;主题是空战。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韩德彩以“动作快,进攻猛,靠得近,打得狠”著称。他曾只身与4架美机展开格斗,击落其中2架。他共先后击落5架敌机,击伤一架,创造中外空战史上的英雄传奇。1953年4月7日,年仅20岁的志愿军著名飞行员韩德彩,驾驶苏制米格15——1154战机,以超群的智慧和无比的勇敢,击落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驾驶的当时最先进的F-86型飞机。

  1995年,美国电视台军事频道记者杰夫里·格林随美国飞虎队旅行团访华,受到韩德彩将军接见。韩德彩将军表示,希望能与当年的“老对手”费席尔见一面,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个口信由杰夫里·格林转达。费席尔得到消息后,爽快答应见面。1997年,费席尔随美国飞虎队旅行团来华访问,40多年前的空战对手化干戈为玉帛。1998年,费席尔从美国带来“空战图”油画,亲手送给韩德彩将军。

  后来,南航附中聘请韩德彩当名誉校长,费席尔当教委顾问,两位传奇飞行员共同将这幅画赠送给南航附中。2013年,在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开馆之际,为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下一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韩德彩将军把这幅珍贵的作品转赠给了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

  “空战图油画在纪念馆展出,不止记录了两位传奇飞行员的故事;将军把珍贵的油画赠送给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托付。”上海永福园总经理孙伯根说,时至今日,回首当年峥嵘岁月,志愿军战士留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热血男儿都不能少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时光流转,到了和平年代,这份忠诚就是对国家、社会、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后来人保留这份精神财富,纪念馆就是一处见贤思齐的大平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人物·评论
   第A14版:圈内圈外/文娱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8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9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0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1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2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3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4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目击
家国情怀 见贤思齐
新民晚报民生上海·清明特刊A22家国情怀 见贤思齐 2014-04-05 2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