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将草间弥生看成“东瀛怪婆婆”几乎已是公认,但是你要让人具体说说怪在哪儿,十之八九会提到草间弥生打扮古怪、行为古怪,其次才会有人提到她的作品怪。反过来想想,这种先人后作的评价多少有些“以貌取人”,并且这种“偏见”绝不仅出现在草间弥生一人身上,想想看,一提到艺术家你是否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留着长发或剃个光头、胡子拉碴、穿着奇怪的桀骜形象?这种对现当代艺术家的刻板印象,在我看来也有点“小怪怪”。
舆论多数认为草间弥生的人和创作中透出的古怪源自她的精神状态,我不禁要问:难道有神经疾病就代表她没有思考吗?别的先不说,看看参观的火爆程度就足以证明,草间的作品是受欢迎、让人惊奇的。参观者中普通人占多数,很多根本不知道草间弥生的经历背景,却依然沉醉在她的迷幻世界里。尽管草间的创作形式的确怪,但却怪得有美感、有娱乐性,能让观众享受到视觉美、精神美,这不正达到了美术的最终目的吗?反倒是专业的业界人士,反而容易在无意间带上有色眼镜来审视草间和她的艺术,将重点放在了纯美术之外。
其实,很多出色的艺术家都没有所谓的“艺术家”样子,尤其国内不少大家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长得斯斯文文,穿得西装笔挺,活脱脱像教授、学者一样,但他们的创作很可能却相当前卫突出。所谓个性、特色还是需要用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性格、打扮就跟普通人一样,人人自由,不应该存在艺术家形象的统一“模板”。
撇开外在因素,就单纯地欣赏草间弥生作品,或许也就像那些前去参观的年轻人那样收获单纯的感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