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流浪、重病,受尽生活折磨,依旧执着于对绘画的挚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在《徐悲鸿一生》中为此描述青年徐悲鸿的经历。想不到比徐先生小55岁的当代画家萧自景也有过同样遭遇,而且最终成就了廖先生提携后生的一段佳话。她赠给萧自景的书法,便是见证。
萧自景,1950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农村。他从小自学绘画,为开拓视野,曾流浪在外,以画肖像、写春联为生,同时进行写生、创作。饥寒交困中,他得了重病,不得不住院治疗。
1983年,处在痛苦、失望中的萧自景,无意翻到了《徐悲鸿一生》。他被震颤了,想不到他崇拜的大师,竟也有此遭遇。他情不自禁给廖先生写信,像儿子对慈母般地,诉说自己的不幸,寄去了自己的山水画作品,表达了坚持学习的愿望。不久,他也来到艺术氛围浓厚的上海,边谋生,边寻师访友,参观画展,坚持自学。慢慢地,他步入了传统中国画的正道。
这些年来,廖静文先生始终关注着萧自景的成长。她经常写信,叮嘱他以徐悲鸿为楷模,在困境中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十年后,廖先生又一次写信,让萧自景参加中央美院入学考,亲自到美院为他填写报名表,以致后来他的班主任疑惑地问:“廖先生是你什么亲戚?”事实上,他们两人还未谋过面!直到不久后,萧自景来美院报到,才在徐悲鸿纪念馆里第一次见面。会见中,廖先生告诉他要自强不息,还讲了徐悲鸿种种往事,讲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这一谈,谈了三个多小时。
凭借自己实力,萧自景通过考试,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他学花鸟、山水、人物,学工笔、写意、白描。每当休息天,廖先生亲自为他讲解徐悲鸿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讲解中国历代诗词、散文名篇。这时的他,已经是廖先生的入室弟子了。
结束学习,重新回到上海的萧自景,又花了十年时间进行消化、整理、总结。现实主义创作之路遂成了他主要的创作特色。虽然回到上海,他依旧保持与廖先生的联系,每年都要赴京看望恩师,平时则书信往来,不断求教。
萧自景终于脱颖而出。对学生的成长,廖静文先生十分欣喜,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年届九旬的她,用遒劲有力、流畅洒脱的笔力,书赠学生书法作品一件:“志于学,行于仁,游于艺。”她谆谆告诫学生,克服自满,在做好人的同时学好艺,使人品与艺品并臻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