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昨晚颁奖,沪剧今年收获颇丰,令人欣慰。现如今,连身边上海小囡,都不大讲上海话了,如此形势下,上海的几部沪剧还能受到关注、抓牢人心,实属不易。
大家都在议论,像《挑山女人》《小巷总理》《敦煌女儿》等剧,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贴近平民生活、善用百姓语言、会抓社会热点。接地气,才会让人看了顺眼走心。
看来好作品,沪剧也好,报道也好,都一样。贴近百姓,紧跟热点,才能受百姓欢迎。联想到不久前,文章婚外情新闻引发的争论:为何应该被关注的,反而没被关注;像文章婚外情之类的不应受关注的,反被关注了……
恕我直言。百姓的关注不关注,是客观存在,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信息时代,大家都在议论的焦点,你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并非最佳选择。关键是,对那些热点,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记录好、报道好、传播好。做得好,能让人共鸣,起引导作用;反之,则是误导。
事实上,每次热点的出现,正因大家都关注、议论,就越要抓牢机遇,那恰恰是传播正确价值观的好时机。比如,文章之所以要被曝光,不仅因为他出轨,更因他此前在公众面前的假装恩爱、假扮“好丈夫”、“好爸爸”,诚信缺失,恰恰是我们价值观中不能容忍的。文章之所以必须被曝光,恰恰说明:错的,总是错的,不会因为他是小有成就的演员、有点身价的明星,就可被“放过”。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热点的报道,在全社会凝聚、传播更多价值观的共识,这不也是媒体所应履行的职责?
有意思的是,看到这样一则评论,说之所以反对媒体报道文章,是因为美联社发了报道,称文章八卦成了中国微博第一热点,创造了新传播纪录,专家称,中国公众对性的兴趣根深蒂固,总超过对政治和其他严肃事物的关注……云云。外人想诋毁国人,更不幸的是,我们自己还偏把故意抹黑中国的论调,当回事儿了。悲哀。
有人担心,负面的八卦,总比正面的获奖,更易吸引眼球。如何让该受关注的,更多受关注;如何让“不该受关注的”,正确地得以传播?或许,这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