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时兴后,“微”字走俏。“微创新”、“微公益”、“微感动”相继出现。这里,说一个车厢里“微感动”的故事。
因修建地铁的缘故,穿梭于浦东、浦西的572路公交车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暂设车站。清明节小长假去徐家汇商圈购物,与夫人搭乘这趟车。南汇来的车,车况似乎比市区车陈旧点。到了东安路站时,只见坐在中门靠窗双座位的老伯操着南汇口音,拉着身边的老伴说,“这里该下车了”,老太紧拉扶手不走,“我要到终点站下车。”“不行,要陪你去看病的,到终点站还有五六站呢,拉‘差头’回来要花不少钱呢!”老伯使劲拉拽老伴,想不到老太固执己见,死不松手。司机见状,并不急于关车门,耐心等待着。但我们担忧,这样拉拽,会把老太的手拉伤的。正在相持不下之时,只见坐在后座的一位中年女乘客站起说,“终点站到了,我们都要下车了!”一时间,又有五六个乘客包括我们,都起身呼应说,“到了,到了,大家下车了!”那位握紧车杆的老太见状,马上站起来了,老伯一声“谢谢”,顺势搀老伴下了车。老夫妇俩蹒跚行走,老伯回眸之中露出对驾驶员和乘客满意的眼神。笔者感觉,乘客中真有机灵者、智者,还有那么多没有经过“彩排”的“群众演员”。“善意的谎言”,使车厢里的“困局”得以化解,乘客们互视时的会心一笑,升腾出一股暖暖的春意。
技术革命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下,金钱和权力成为主导人际关系的“主角”,人与人会出现“陌生感”。社会学所研究的,农业社会(亦称“田园生活”),被机器大生产的工业社会所取代,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即从“熟人社会”到了“陌生人社会”。上海进入市场经济年月,人际关系亦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石库门”市井生活,邻里相互走动“热络”,“相知度”较高,现今,不少居住区也有门卫,有封闭的围墙,高层电梯里进出的人们,常常是陌生人。
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更是变得“看不懂”了,网聊“很投机”,可对方“是男是女”却是个“谜”。
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信任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危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很多猜度以致有“纠结”。诸如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不是问题的“问题”,抛给了社会。
如此看来,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比如“友善”两字,对人要友爱,还要善良。真是待人接物的基础啊。572路车厢里的“微感动”,就是善良人们善良之举给人的感动。我观察,我们社会这种友善之举,还是占主导位置,这种良好的道德、理念支撑着这个社会,人民的“幸福指数”在提升。当然,除了应弘扬先进人物的“大感动”以外,在平民百姓、凡人小事里,多一点“微感动”,多一点人际之间的善意理解、关心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