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奴隶主的解放
《西藏天空》作为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在创作之初就已确定了主题,即“翻身农奴得解放”。据了解,在以往此类题材的影片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农奴》在阶级分析和阶级对立的表达上,已经有一定的高度,很难超越,再去重复也没什么意思。既然关键词是“解放”,那么剧组就将着眼点放在了新时代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上。
《西藏天空》中涉及到的解放,不仅是奴隶的解放,也包括奴隶主的解放。不仅仅是外来力量对藏族人的推动,同时也由于他们内在人性的释放以及那种亟待变革的欲望。确定了这个观念之后,整部影片即用一种平和、中性的镜头讲述了两个藏人家庭跨越40年的纠葛,充满了浓烈的人文意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由藏族作家任编剧
创作初期,《西藏天空》出品方找了很多汉族的编剧和导演,光剧本就修改了十多稿。但汉族作家写藏族的故事有个缺陷,那就是用本民族固有的思维习惯,以外来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剧本创作前后历时两年多,但一直不太令人满意。后来想到了藏族作家阿来,因为藏族作家对藏族的历史和文化会有更深的理解,不过让人担心的是,藏族作家有其个性和价值观,如果沟通不顺畅,会给彼此在创作上带来压力。
在剧组人员与阿来的对谈中,《西藏天空》的雏形渐渐显露:故事的主线是“废除奴隶制”,这是人类共同的命题;其次是讲述西藏在历史、人性和文化上的进步,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与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大背景完美糅合。
一部纯粹藏味电影
中国电影史上还从未有过一部全部在藏地拍摄,全部用藏语表达,并动用1500多名藏民演员拍摄的影片。记者获悉,《西藏天空》创作伊始也想找一批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加盟,但一听说要去海拔4000至5000米的藏地拍摄,很多明星都望而却步了——这反而成就了如今这部糅合了藏景、藏人、藏语、藏史的纯粹藏味电影。饰演主要角色的藏族演员都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藏族表演班。这是上海原创力量的一个重要收获。
在拍摄阶段,剧组在藏区呆了9个多月,先后7次上西藏,在8000公里的范围中行走。最高处去了海拔5600米的神川圣谷,也曾跨越无人区。其中遇到过暴雪、大雨,以及各种各样的事故。这些,最后凝聚成了一部118分钟的影片。
尝试上海地区首映
《西藏天空》将于明天在上海试映,然后择时推向全国。而这种做法来自于美国的区域性发行理念。因为在美国,只有高概念电影(商业影片)才会做全线放映,而那些艺术价值较高、人文意味浓郁的影片大多试行区域性发行,做口碑,做影响,做票房。这样做有助于让营销成本下降,同时适合长线放映。
从《白日焰火》票房过亿元可以看到,如今国内观众对艺术片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业内人士认为,《西藏天空》在上海会拥有自己的观众群,那些喜欢经典电影的、喜欢西藏历史和西藏风光的,以及喜欢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考、独特创作个性、一定思想力量的文艺青年们,应该都会喜欢这部片子。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