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任桂珍出生于山东临沂。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任桂珍从小就喜欢听父亲有声有色地唱京剧《四郎探母》,每当此时,她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几句。任桂珍爱唱歌,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的歌咏比赛她总是获第一名。
南下行军,风烟滚滚唱英雄
1948年10月,任桂珍的故乡山东济南解放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任桂珍学唱《南泥湾》,学演《兄妹开荒》《全家光荣》,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当南下部队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时,任桂珍的热血也跟着沸腾起来,她不顾母亲的阻拦,在地下党员的父亲掩护下,冲出家门,到济南华东大学报名参军。部队南下的行军途中,她和战友们一起唱歌来鼓动战士们的气势,同时也表演其他文艺节目解除战士们的疲劳。
从济南坐筒子车南下,车厢里没座椅,只能席地而坐,而粪桶则放在车厢中央。条件虽艰苦,但任桂珍感到又累又兴奋,新的生活开始了,很有意思的。到临城下了车,她和文工团员们住进老百姓的家。当地老百姓吃的小米、高粱都掺有沙子。老百姓能吃,他们也能吃;晚上挤在猪圈旁睡,她先是害怕,不敢睡,但白天行军毕竟太累了,晚上一倒头还是睡着了。半个月不到,当初一起报名参军的同学来找她了:这么苦,连一个馒头都吃不上,咱们还是回家去吧。任桂珍又何尝不想家呢?生活这么艰苦,特别是经高邮、淮阴一路南下的日子里,一天走一百多里路,只吃一根油条;更可怕的是,每天行军一身汗,又没法洗澡,头上身上都生了虱子,又痒又难受……但部队的战友们就像亲人一样,你生病了,战友会为你去老百姓家里熬点米汤,帮你去搞一点药。当大家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就都顾不上想家了。任桂珍回忆说,能够融入这个革命的战斗的集体,是多么有意义。部队在前方打仗,她们文工团在后面宣传,她们手上长满了疥疮,但心里都有种光荣感。任桂珍坚定地对同学说,我不走。
从《江姐》到《洪湖赤卫队》
部队南下到了上海,任桂珍她们先是住进复兴中学,打地铺。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安顿下来后,任桂珍终于能够集中心思演戏了。她演的第一个戏就是《白毛女》。当演到杨白劳被迫自尽,喜儿被抢走时,台上台下出现了一同为喜儿哭诉的情状;她们在海军司令部礼堂演出时,台下的石头砖块都朝台上的黄世仁身上砸来,此情景都让任桂珍感慨万端,也使她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少年时代唱着红歌参加革命部队,到成为上海歌剧院资深演员,任桂珍成功地塑造了诸多英雄形象。任桂珍自身的从军经历,造就了她特定的价值理念:台上台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她都会下意识地将扮演的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当年演《小二黑结婚》,没学过表演的任桂珍凭着她的朴实、纯真,居然从其他学过表演的专业演员中胜出,成功地扮演了小芹;此后她出演的几个主要角色都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
1964年,任桂珍生女儿产假还未满,上海歌剧院的领导就让她去北京演《江姐》。任桂珍当时还有点儿顾虑,演唱得靠腹肌送气,但如今她生孩子后身体还没恢复;况且,《江姐》这部歌剧里她的戏份儿很重。当她得知北京总政歌剧团、南京空军歌舞团都由两个人分A、B角演江姐,而她却要一个人挑大梁时,她感受到组织上对她的信任。任桂珍接受了角色。一进入排练,大量的说白,大段的演唱,她体力消耗很大,嗓子都有点嘶哑了。可当她演出时,看到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特别是演到第二场,当江姐知道丈夫已被残酷杀害时,任桂珍已完全进入角色,苦和累全都抛到脑后了。唱英雄,学英雄,想到江姐,想到观众对江姐的喜爱,想到自己的演唱能对观众起到这样一个教育作用,任桂珍还有什么个人的得失可以考虑,还有什么个人的痛苦不能承受呢?任桂珍说,唱歌不在你嗓子怎么样,而在你怎么唱。任桂珍确实是用心去演江姐的。任桂珍成功地完成了《江姐》的演出。
如果说是观众的捧场增添了她演好角色的信心,那么,剧中英雄人物的唱段,则让她在融入角色的同时,也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在苏州演《洪湖赤卫队》时,由于感冒发烧,第一场她没有出演。第二场,剧组安排第二组的演员代替她。观众纷纷表示:“任桂珍不演,我们就退票了。”当时已高烧三十九点八摄氏度的任桂珍心里很激动。观众对她的那种热情和厚爱令她感动,她想,绝不能让观众扫兴,更何况她演的是韩英,韩英那种为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顽强精神激励着她,鼓舞着她,她决定抱病上场。
任桂珍勉为其难地躺在后台临时为她搭起的病床上,同事们用酒精棉球给她上下擦拭着,帮助退烧。任桂珍在心里也给自己打气:振作起来,韩英会给你力量的!进场的铃声响了,两个同事将刚刚还昏昏沉沉的任桂珍架到台上,向外一推,也许是冥冥中对舞台有种感应吧,一出台,冷风一吹,任桂珍居然头也不昏了,腿也不软了,当唱到第四场“妈妈的眼泪……”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由衷地感受到,她演的韩英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她是最幸福的!
演了六十几年,任桂珍从《白毛女》开始,演了一二十部歌剧,始终都是这样实在:演任何角色,哪怕天天演,她每场都按这一招一式去表现,绝不马虎。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没有话筒,全靠自己一个戏一个戏地演。歌剧爱好者都争相传说:“歌剧院有个任桂珍,唱得老好了……”只要上了台,任桂珍就会很激情、很投入地进入剧情……观众也会跟着受感染。任桂珍说:“演一场戏就是受一次教育。我这辈子满足于观众对我的为人、对我心中的艺术追求的肯定。”
见到你们就觉得格外亲
一天,任桂珍在菜场买菜时,听到有人叫她“大姨”。回头一看,是个小脚老太太,正坐在马路边上卖菜。任桂珍问老太太:“大娘您是什么地方人?”老太太随口道:“我是沂蒙山的。”任桂珍心头一热,连忙凑过去,说,那我们是老乡了。当年作曲家吕其明提议让任桂珍来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她是山东人,唱起家乡的歌,就感到特别亲切。当她唱到山东味儿特别足的那些地方,简直是如鱼得水。她在台上唱一句,下面观众就拍手应一句,全场就像一片歌唱的海洋!她很骄傲。她那些沂蒙山的乡亲们听了她的歌,拎着枣、大蒜、葱和煎饼来送给她。任桂珍见了乡亲就觉得格外亲。眼前这位老太太得知她是乡亲,情不自禁地对她说:“大姨,沂蒙山苦啊。”任桂珍听了心里很难受,解放区的乡亲们为咱们新中国做了多少贡献,可他们到现在还没有脱贫啊!想到这里,任桂珍毫不犹豫地掏出一百元钱,递给老太太说,您这些东西我都买了。任桂珍一再叮嘱她:您一定要坐车回去。回到家里,任桂珍心里酸酸地难受了半天,眼泪都流出来了。她关照家里的保姆,以后买菜就买这位山东老太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