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公众对于政策的质疑与担忧,远远压过了声援与叫好。是在否认德行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那么,公众究竟为何对这项政策泼冷水呢?
其一,见义勇为也好、助人为乐也罢,本是高尚道德的自然外化,而非带有目的性的有意为之。将道德与分数“一锅烩”,多少让道德染上了一丝功利的色彩;其二,品德之高下很难有统一具体的丈量标准。一旦缺乏令人信服的标准,如何认定就成为公众对于该项政策公正与公平性的最大担忧;其三,长期以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高考加分乱象,使得公众对于其中可能掺杂的权力寻租,仍心有余悸。
回到道德加分来说,切实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说,应为这项政策鼓与呼。但同时,必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一整套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配套制度,尽可能压缩人为操作与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加大全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加大对徇私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从而实现程序上的公平。(赵婀娜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