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能享“分红”
“以往,每年我们有8%的‘股息’分给农民,但这笔钱一来数额不高,二来无法体现‘新增效益、村民共享’的精神。”金光村党委副书记宗国樑所说的8%的“股息”,是指撤生产队建村时,队级资产量化到个人。但当年村里拿不出那么多钱还给农民,所以采用虚拟量化。也就是说,每个人把分到的资产先“存”在村里,村里则支付给农民8%的年息。
然而,对老百姓来说,最希望自己的收入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形成可持续增长。因此,镇领导班子顺应民意,选择以发放农龄补贴的形式,来保证村民的稳定收入,明确规定各村在每年新增收入中要拿出不少于50%的资金用于农龄补贴支出。
农龄补贴和8%“股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股息”相当于银行定期存款,农龄补贴就好比村民购买的“理财产品”开始分红了,其来源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收益。而且,这个“红利”会一直分到撤村建居为止。农龄较长的村民,可以拿到五六千元。今后每年,这个数字只会升,不会跌。
发放补贴公开透明
宗国樑还记得发放补贴当天的情形,带着现金到现场,联防队维持秩序,老百姓手拿“真金白银”,都很高兴。金光村2582位村民,322万余元农龄补贴,一天就发完了。为了这一天,镇、村两级政府准备了整整一年。
首先是确定分配标准,每一年农龄补贴多少钱?镇里要求6个村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自行确定。这当然不是几个村领导敲敲计算器就能决定的事,而是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再上报镇政府。最终金光村确定每一年农龄补贴70元,在6个村中处于中游水平,最高的李子园村的补贴标准是100元/年农龄。
其次是确定每个人的实际农龄。农龄相差一年就相差七八十元,甚至一百元,一旦锁定农龄后,还会影响今后的收入。
“同龄人之间一比较,就会发现农龄上的差异。”宗国樑说,金光村有10%的村民提出过异议,整个核实过程强调公开透明。先是有异议的村民自行申报,寻找证人提供证明文件;再由村委召集召开座谈会,大家一起回忆、核准;最后张榜公示。
经过耐心细致的反复核实确认,此次桃浦镇6个村参与分配的农龄总数最终锁定为301604年。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