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环球/讲坛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环球讲坛聚焦中东 专家分析地区安全局势
麦芒 李伟建 乔伊
▲ 现场听众认真听讲
▲ 李伟建为热心听众签名
▲ 现场听众提问 本版摄影 陈东达
  不久以前,叙利亚大选结束,总统巴沙尔不出意料地高票连任。未来,叙利亚局势将何去何从?它将对中东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的政策会否有所调整?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叙利亚危机是由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引发,而“阿拉伯之春”最后却在叙利亚被事实上终结。叙利亚危机是中东变局的一部分,透过叙利亚问题这三年多来的戏剧性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中东局势的一些深层变化。

  而叙利亚问题也唯有置于及全球政治及中东局势发展的背景下,才能认清其本质,把握其趋势,从而找到正确解决之道。

  现场语录

  叙政府军凝聚力强

  这一年来,叙利亚局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一年前,多数人都觉得巴沙尔撑不下去了,国际媒体热衷讨论的是他下台后,哪个国家愿意接纳的问题,但一年后,巴沙尔赢得了大选,成功连任。

  中国驻叙大使跟我们透露,很多关于叙利亚局势的报道是西方“妖魔化”的结果,其实叙政府内部还是相当稳定,凝聚力也比较强。

  叙利亚目前的统治阶层主要是什叶派中的阿拉维派,什叶派在叙利亚属于少数,但控制整个局面,而政府军中80%以上的士兵也同样来自阿拉维派,他们与现政府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有了伊拉克的先例,他们知道,政府倒了他们也没好日子过,保住巴沙尔也就是保住自己。

  而叙反对派则如同一盘散沙,全国光是有武装力量的反对派就有1000多家。

  美国插手热情消退

  要谈到中东局势的变化,不可忽视美国的因素。美国过去在这里长期主导,现在打算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

  美国要从中东撤军,首先是由于实力相对下降,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太大,美国开始走下坡路。另外,美国对中东的热情减退。反恐战争越反越恐,在美国打这个打那个之后,它发现中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大国在崛起,美国紧张了,要衡量哪个对它领导世界的地位威胁更大。因此奥巴马上台后,总体的态势是战略东移,移到亚太地区,移到中国周边来。

  美国不敢轻易在中东动武,它知道一打又要“套牢”了。但它现在的问题是想走走不掉,比如最近伊拉克局势混乱,奥巴马又纠结了,到底要不要回去呢?

  相互牵制保持平衡

  美国人逐渐发现,中东的所谓“革命”并没有带来它想要的结果,只是激化了原先的社会矛盾,到后来全变成了教派之争。

  如果在叙利亚打掉巴沙尔这个什叶派政权,结果就会孤立了伊朗,如果伊拉克现政府再倒台,中东就全部变成逊尼派的天下,那对美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逊尼派极端分子高兴了,接下来就要搞什么“伊斯兰国”。

  所以,美国要留下伊朗、留下叙利亚,中东战略架构不能一边倒,要让这些国家相互形成某种牵制。伊朗与美国的关系缓和,必然是大势所趋。如果这次伊拉克政府顶不住,伊朗出兵去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美国恐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美国要走沙特赌气

  美国战略东移,准备撤出中东,将对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复杂的影响。沙特也好,以色列也好,过去都一直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现在美国要走了,他们当然都不高兴。

  沙特想当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争取了很久,本来名额都给它了,它一看现在的中东局势,赌气说:“我不要了。”这么做,醉翁之意不在联合国,而是给美国的一个信号。美国走了,它们没有靠山了,怎么办呢?必须重新磨合,这个过程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麦芒 整理

  演讲摘要

  叙利亚“天平”渐倾斜 中东变局带来新启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李伟建

  巴沙尔得以轻松连任,得益于最近一年来叙利亚局势总体上朝着有利于叙利亚政府的方向发展。

  巴沙尔熬过困难期

  首先,巴沙尔政府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战场上占据了主动,且军事优势还在不断扩大。虽然反对派依然占据着叙东部约60%的国土,但政府控制了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省会和西部沿海地区。

  其次,在经历了三年的动荡和流血冲突之后,叙利亚大部分民众已经厌倦了战争,人心思定,希望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叙政府重新控制曾被反对派武装占领的城镇后,通过努力帮助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民生设施和生活秩序,逐渐赢得了民心,民众认识到只有政府才可以带来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最后,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巴沙尔政权依然维持很高的凝聚力,内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团结,目前叙政府依然相当稳定。

  反观反对派,叙利亚危机爆发至今,不仅始终未能整合成一股力量,反而愈发鱼龙混杂、四分五裂,各反对派组织互不隶属,甚至互不认同。更有极端和恐怖组织混迹其间,趁乱取利,以至于那些支持反对派的境外国家因为有所顾忌,而减少了对反对派实质性的支持。   

  叙利亚危机并不以巴沙尔赢得大选而结束,反对者虽然不予承认,却难以改变结果,叙利亚问题的后续发展将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其未来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稳步改革胜过革命

  这场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给我们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示,并引发对中东变局的重新思考。

  首先,危机打破了许多人对西式民主的幻想。中东变局以来,无论是“突尼斯模式”、“埃及模式”还是“利比亚模式”,均以推翻旧制度和原有政权为特征。因此,阿拉伯世界这场原本内涵丰富的社会变革运动一开始就被西方定性为“民主革命”,而在中东地区至今仍有许多人把这场变局描绘成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反对派更是以革命者自居。

  然而革命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中东地区现实发展的需求。事实上,阿拉伯世界更需要稳步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眼下,在那些发生“革命”的国家,民众正在对“革命”的意义和代价进行反思,一些人开始怀念“革命”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保障。

  其次,虽然叙利亚危机前景依然不明,西方和其他境外支持者对叙利亚问题的基本立场也未有变化,但是形势比人强,政治解决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呼声。

  去年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发生后,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当时西方舆论曾经是一片喊打之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已不可避免,但结果却以美俄达成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协议而使危机得以化解。

  事实上,利比亚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对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的热情已经大打折扣,国内民意对动武十分厌烦。因此,近日巴沙尔高票连任后,除了叙利亚反对派及其支持者发出些许不满声音之外,国际社会的反应已是出奇的平静。

  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叙利亚问题的关注重点已经发生转变,如今人们更关注的是叙利亚问题久拖不决给地区安全带来的威胁,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的危害早已溢出叙利亚而对伊拉克等周边国家、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构成严峻的安全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叙利亚问题的解决对于地区稳定的重要性,而叙利亚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政治解决。

  中东须经历“再平衡”

  第三,叙利亚危机是中东变局的一部分,中东变局本质上属于该地区国家必须经历的政治和社会转型,本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节奏,但是美国和西方及部分阿拉伯国家的误导和介入很大程度上使这场变局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方向。

  如今那些经历了“疾风暴雨式革命”的国家正承受着加倍的转型痛苦。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差不多300年时间才达到今天成熟和稳定的发展程度,中国对自身转型的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因此说改革刚刚进入“深水区”。但是在这次中东变局中,一些阿拉伯国家从一开始就被推入“深水区”,所以不乱才怪。

  第四,当前中东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已经进入政治转型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走何种发展道路、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各种政治和宗教力量、社会思潮反复较量、碰撞、冲突到最后磨合的“再平衡”过程。

  现在我们在埃及等国家看到的乱象,其实正是各种力量为主导国家发展进程而博弈和冲突的过程。有人认为,埃及出现第二次“革命”是一种倒退,但其实是因为它走得太快,所以必须从头来过。

  此次变局也反映出阿拉伯各国民众对重大事件的来临没有充分的准备,阿拉伯社会对于大起大落的政治变化的承受度也很弱。埃及等国的乱象也将启发本地区其他在“革命”边缘徘徊的国家,应该对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进行冷静反思。美国和西方现在拍拍屁股要走人,今后的转型之路主要还要靠中东国家自己探索。

  美国犯下战略错误

  当前,中东地区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除了巴以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伊拉克国内局势等传统热点问题依旧充满变数,并有可能酿成新的危机之外,由中东变局引发和激活的地区教俗、教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和社会矛盾正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新因素。而美国战略东移也已导致中东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变化。这两大因素对于地区局势发展的影响体现以下特点:

  其一,在原先的政权被推翻之后,那些实现了政权更替的国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普遍陷入了政治权威缺失的困境,不同程度地都陷入了政治重建和国家治理的困境。

  不同部落、宗教派别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为争夺政权、主导国家意识形态而展开博弈甚至冲突正成为这些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其二,受政治局势动荡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加上各政治力量在国家重建过程中专注于争权夺利,过渡政府拿不出治国理政良策,西方的援助承诺口惠而实不至,转型中的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经济持续下滑正在重新点燃民众的不满情绪,极端思想在一些地区悄然回潮,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不断上升。

  其三,宗教极端主义者和恐怖组织利用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造成的乱局及旧政权被推翻后出现的安全真空,在动荡国家落脚布网,扩大影响,向区外的扩散性和与区外恐怖组织的联动性明显增加。

  近期,伊拉克反政府武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陷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这一武装就是由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组织联合而成的,成员包括多国的激进分子,想在这一带建立横跨多国的极端教义王国。

  中东形势出现今天的局面,与美国在中东犯下一系列战略错误,包括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对中东变局的误导,造成中东乱局后又不负责任地准备甩手走人有直接的关系。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已导致原有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造成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出现新的紧张,安全局势发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既是挑战也有机遇

  中东当前的安全形势不仅对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构成挑战,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活动的蔓延更是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但中东国家当前亟需恢复国家重建和经济增长,为稳定持久的转型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实际的经济援助。因此,中东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既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有新的机遇。

  无论从中国利益的全球拓展趋势,还是从中国向大国外交转型这一层面看,中国未来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包括安全合作也是势在必然。

  从中东层面看,近年来,中东国家对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认知有了极大提高,发展对华关系意愿强烈。尤其是经历大变局之后,希望深化与中国合作、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和获得中国的经济援助已经成为不少转型中国家的现实需要,希望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已成为中东地区的主流呼声。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之后,阿拉伯国家出现寻找新的大国力量作为战略依托的倾向,也给中国展开积极进取的中东外交带来更大的空间。  

  现场互动

  李伟建现场回答听众提问

  听众张昶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密切会不会影响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中以关系现状如何?

  李伟建: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激烈的时候,和其中一方关系密切确实会影响和另一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的国家,但是我们考虑到和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拖到最后才和以色列建交。虽然如此,双方还是心照不宣关系很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以色列犹太人对中国感恩。二战期间全世界掀起排犹浪潮,中国尤其是上海保护了很多犹太人,现在还有很多犹太人来上海,上海还有个犹太难民纪念馆。有一些在上海避难后回国的犹太人自愿聚居在一起,给自己住的地方起名叫上海村。所以中国和以色列关系一直不错,也有各方面合作。

  但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阿拉伯国家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混乱无暇他顾,以色列也清楚不可能要求别国只和以色列交好,只希望保持平衡。而中国也一向推行全面平衡外交,同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双方都保持较密切关系。

  听众谢震亚: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非常需要的,中国应该怎样和中东搞好关系,以便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能源?

  李伟建:中东能源确实对我们发展很重要,但我认为不要过分强调,容易给别人抓住把柄,似乎我们在中东就是为了能源,其实这是误导。据我了解这是一个双赢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中东的能源,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市场,主动要和我们做生意。所以我认为不要过分强调中东能源对我们的重要性,让别人以为能源问题是我们的软肋。

  以前美国要我们一起制裁伊朗,希拉里就说:“你们不就是要能源吗?你们从伊朗损失的能源,我可以让沙特补上。”这样的要求我们能同意吗?同意了岂不真成了为能源?还有原则吗?所以能源固然重要,但不要过分强调。

  听众徐钰华:中国能源战略重心会不会北移,走俄罗斯线路?

  李伟建:中国的能源并不单纯依靠某一个地区,一直在追求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说是往哪一个方向发展。俄罗斯、中亚等国家愿意和中国开启能源合作,如同我刚才所说的,不止是我们有求于他们,他们也有求于我们。

  很多人说中东动荡,所以中东能源安全堪忧。但是中东动荡这么多年了,中东能源停止过供应吗?伊拉克打起来了还有伊朗,伊朗不行了还有沙特。所以我认为,全球化时代不存在能源缺口的问题,对中国来说也不是能源战略重心南移北移的问题。我们当然希望中国和中东国家保持能源合作,而且将来肯定还会进一步合作,因为中东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更大。

  听众徐君宪:美国对叙利亚大选不承认,今后在叙利亚问题上会继续制造什么矛盾?对巴沙尔政权会采取什么制裁措施?

  李伟建: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就说过巴沙尔必须下台,因为他认为巴沙尔是专制政府,美国要在中东推动民主进程、推动自由选举,所以这一说法不会收回也不会改变。然而美国也是个现实的、讲利益的国家,虽然口口声声价值观和人权,但如果人权和国家利益冲突,肯定会选择国家利益。比如美国为什么不在君主制的沙特推动民主进程?因为沙特能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提供石油资源,美国有许多利益在内。

  叙利亚大选已经是既成事实,美国基于自身国力也不会继续向中东出兵,何况如果武力推翻叙利亚政府,等于帮了叙利亚反政府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忙。所以美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最近伊拉克局势不稳,更无暇顾及叙利亚。

  听众陆林翔:刚才李教授演讲中提到话语权问题,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建立起强大的话语权?

  李伟建:中国现在开始有意识要建立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但这并不是想建立就能建立起来,一定要有充分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后盾。以前我们不是不说话,也说过许多话,但人家并不理睬。还是要慢慢来,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加、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视野的开阔、处理国际事务经验的丰富,肯定听我们说话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必须有一个过程,急不得。做大国要有大国的心态,有大国的战略。

  听众沈世皓:“一带一路”建成后的明确目标是什么?

  李伟建:“一带一路”确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条约或组织,是一个宏观战略思想,是从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的角度考虑,中国应该提出自己的东西。思想虽然有了,下面很多具体方案还没有形成,所以大家都在解读,试图从理论上、实践上、机制上把它完善。比如中国现在到处推销高铁,这是我们唯一拿得出手、有吸引力的优势项目,许多中东国家也很感兴趣,我们在土耳其已经建成了一条连接首都安卡拉和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铁。一旦中国高铁成为制式标准,掌握了话语权,其中的战略意义非同小可。

  “一带一路”并没有具体的建成目标,是和谐的理念,合作的理念,发展的理念。 

  乔伊 据6月14日讲坛提问整理

  (观看视频录像请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

  热点聚焦

  “一带一路”理念指导中阿关系

  前不久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提出“建设现代丝绸之路,促进中阿共同发展”的主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重点也是关于“一带一路”,并得到与会阿拉伯国家高度认同。显然,“一带一路”理念将成为指导中阿关系发展的主轴和双方合作的重点。

  在习近平主席讲话中,“一带一路”有着非常明确的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丝路精神,即中阿双方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这里面既有我们对中东当前形势的看法及中国对中东问题的立场和政策,也有我们对未来中阿关系发展的想法,体现了主动塑造对外关系的外交新思想。

  二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设想。中国提出了构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突破口的具体建议,以及未来10年要把中阿贸易额增加至6000亿美元、把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从去年的10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以上、加快协商和推进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阿拉伯国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目标,体现了中阿关系的务实性以及行动目标的可操作性。

  “一带一路”理念为中阿关系的未来揭示了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双方现有的传统关系在不少方面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共同和不同的挑战,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在某些地区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此外,目前双方民间交流尤其是智库学者间高层次交流和沟通依然较弱,在促进双方关系中的作用明显跟不上彼此关系发展的需求。

  因此,未来双方需要依据形势变化,在深化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适时调整各自政策重点,不断开拓创新,为传统关系注入新的内涵,从而推动中阿关系走上新的台阶。

  新民环球讲坛诚邀读者参与

  国际风云关联你我他,环球讲坛纵论天下事。由新民晚报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民环球讲坛”自去年开讲以来,各界反响热烈。

  “新民环球讲坛”通常安排在双休日下午2时至4时,由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主讲,聚焦当前热点问题。

  有兴趣参加“新民环球讲坛”的读者,请将报名信息发送至电子邮箱xmhdzb@163.com,或拨打热线电话52920166,同时欢迎团队报名。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本报将在国际新闻版刊发启事预告下一期讲坛时间和地点,敬请垂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商界·教育/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4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15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6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新民环球讲坛聚焦中东 专家分析地区安全局势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讲坛B03新民环球讲坛聚焦中东 专家分析地区安全局势 2014-06-19 2 2014年06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