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锡
已故老友梅朵、姚芳藻的外孙高旷寓,自幼喜爱美术,天资颖慧。研习雕塑,尤重人物肖像。在我看来,为人物塑像是很不容易的。画像是二维的,还能敷色,而塑像是多维的,单色的。要从不同角度层面来体现人物的容貌特征,求得逼真,是较难的。塑像要具有深厚的功力,娴熟的技术,才能达到形貌的逼真,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所谓传神,成为一件艺术品,就更要深入人物内心的意象经营。
高旷寓出于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和对学术文化的尊重,已应约为徐中玉、姜椿芳、钱谷融等多位文化名人成功地雕塑了肖像。
在他接触了评弹艺术之后,他又为上海这样喧闹的大都市中,有这样一门温文深沉高雅的民族艺术瑰宝,深深吸引。他更为蒋月泉的语言优美,含蓄幽默,韵味隽永的说唱艺术所感染,决定塑造“一代宗师蒋月泉”的肖像。
可是作为一位80后的青年才俊,他未能亲炙蒋月泉的謦欬和聆听他的演唱。他除了通过音像资料,加深对蒋月泉艺术的感受之外,他走访了熟谙蒋月泉和评弹艺术的青年名家,并多次深入书场,体察书场听众对评弹艺术的审美反应。
当他将雕塑形成的肖像展示于我面前时,我不禁为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所打动。过去我看到过多幅蒋月泉的照片。在我想象中,肖像也如照片一样,表情认真严肃,是一副平常的“一本正经”的样子。而高旷寓所作的肖像,形象生动,表现了精于说唱的评弹艺术家蒋月泉神采飞扬的表演风貌。
以前我见过四川出土的东汉的“说唱俑”。一面击鼓,一面演唱,既表现了其演唱的艺术特色,又表现了演唱者的音容笑貌。高旷寓的这尊蒋月泉塑像,从其表情中,也体现了评弹说噱弹唱的艺术特色,同时,在蒋月泉微微上翘的嘴角和眉宇舒展所带的笑容中,正体现了蒋月泉常有的那种幽默含蓄,和“放噱”的惯有的调侃和自嘲式的风趣俏皮。肖像在体现其艺术特色的同时,还体现出了其艺术的风格特色。
我和蒋月泉曾合作共事多年,在一起从事艺术创作,又长期亲临他表演的现场,感受其艺术的魅力。见到高旷寓塑造的肖像,犹如见到了当年书坛上激情洋溢的艺术名家蒋月泉,耳际似还回响起了他醇厚有味,声情并茂的嗓音。不久,塑像将如期在苏州评弹博物馆展出,相信,广大的评弹爱好者见了,一定也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