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亿打造“边境明珠”
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河口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处在“风口浪尖”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就位于滨河路河堤一侧。按照河口官方提供的资料,这一项目用地长1053米,总用地面积1667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21.41平方米。
从2009年11月项目一期动工建设,至2011年2月三期验收,共有150套法式风格的商业用房。项目“设有观光平台和走廊、景观灯光、间隔地带、消防通道和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是集商业、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建筑景观带”,建成后曾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
这个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作的项目,总投资达到2.7亿元。
然而,这个很好做生意、群众较满意的地方,大型挖掘机已经隆隆地开进开始了拆除工作。
政府文件让工程殒命
为何刚刚使用3年多且运行状况良好的项目要被拆?按照河口县的解释,“沿河商铺严重影响了沿岸的景观,成为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于是,“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将被“改造提升”,使之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场所。
按照上级有关“将河口建成国际化滨江城市”的要求,河口县在2013年制定了《河口县开展口岸国门形象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2014年5月23日,河口县对第一批协议拆迁的14套房屋进行拆除。
根据河口官方的回应,“由于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城市空间拥挤,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该项目已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上级提出把河口打造成为国际化滨江城市的要求”。
河口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建雄介绍,河口县最近的两个城市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于2007年和2012年。
“文化景观长廊”项目正是在这两个规划中间实施,此次“改造提升工程”更是紧接着最新的城市规划。对于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修改城市规划的内容,刘建雄解释道:“社会发展的速度、城市功能新的定位,这些发生变化,规划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必然的。”
刘建雄称,拆迁补偿将按照购房款1.2倍进行计算,但具体的补偿标准还将开听证会商议,拆迁和补偿费用预算将达到3亿元左右。
3亿建绿地“捡了便宜”
2.7亿元基本打了水漂,如今又要再花费3亿元。“当初建设的2.7亿元是招商引资,并没有动用财政资金,也就是纳税人的钱。”刘建雄表示,将要花的3亿元确实是财政资金,但商业用途要转化为市政公共工程,政府必须通过赎买,这是依法办事,政府没有道理不给予开发商相应的赔偿就收回公用。刘建雄表示,一建一拆并未浪费近6个亿,反过来开发商是为河口人民做出了贡献。
刘建雄称,实际工作中政府与开发商争议的焦点,并不是公众舆论所说的“浪费”问题,反而是开发商认为补偿费低了,只按当初建设时的实际投入补偿而未按现行市场价,政府捡了便宜。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