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儒雅内心狂野
多年前,尔冬强提出了“视觉文献”的概念。他说:“以往的历史资料都是文字的,可对一些消失的东西,再精妙的文字也无法百分百地呈现,而摄影却能够从另一角度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研究室主任尚刚说,外表儒雅的尔冬强内心如此狂野:“没有一个摄影展能让我这么震撼,我一方面惊叹他的摄影技巧,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工作的执着。”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表示,“尔冬强的这场视觉文献展,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具,图像与文献兼具。”西安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西安博物院院长向德赞赏尔冬强把历史和人文结合得非常好,令这个展览特别有趣,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他向尔冬强发出倡议,去西安以及丝绸之路的遗址点进行巡展。
虽然近万件摄影作品、文献、器物全部来源于尔冬强的个人收藏,但他却一再强调,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丝路,是每一个个体的贡献,最终造就了丝绸之路。尔冬强不掩雄心,他说:“这次的展览是一个小结,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沿着丝绸之路走下去,最好每年一次从上海走到欧洲。”
寻找科考队员后人
研讨会前,尔冬强告诉本报记者,在19世纪中国学者和思想家重新把目光投向丝绸之路。他们更新了研究方法,以近代考古和文化研究方法发展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西域和南海论述,在中国地质考古的研究历史上功不可没,人们有理由记住这批科考队员的成就。“袁复礼、陈宗器、丁道衡、黄文弼等一大批优秀学者均获得丰硕成果。这一次西北科考,对中国西部的经济建设和航线开辟、公路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复兴影响深远。”
举办此次展览,尔冬强还留有了一个心愿:“希望能够找到当年民国政府和瑞典联合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队员的后人,录下他们的口述,抢救打捞被封埋的历史。”
本报记者 乐梦融